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山南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紧/敲诈勇/妖 击/然心动 身/济一堂

    B.体/荆棘途 紧/刀  市/炙人口 教/风雨如

    C.烈/博闻强/亵/才傲物 弹/放浪形

    D./瑕不掩 佑/合/而不舍 沱/气势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热/整   蹊/勇   纰/未雨绸

    B.塌/力   悲/伤   像/惟妙惟

    C.酊/顽   身/辈   骗/堂大笑

    D./打   染/窃   结/对下药

  •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把注入内湖内海的称为“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 4、在下列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_____。_____,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_____。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_____,_____。_____,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致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 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④②⑥①

  • 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材料二:

    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 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 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

    (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材料三: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等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相关投资。同时,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C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答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有序推动“新基建”,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保障。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有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防止盲目上马,确保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适应。还应发挥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精准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广泛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投向、确保资金投入。

    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国有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吸收非公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充分发挥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关系,从而使“新基建”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摘编自何自力《“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基”等传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的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B.狠抓“新基建”,内需外需齐发力,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可以尽快减少疫情压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C.加快“新基建”可有力拉动投资,通过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

    D.“新基建”既指单纯的工程项目,也指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和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基建”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经济拉动作用,从而培育新的经济生态。

    B.“新基建”能够拉动投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成为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

    C.加快“新基建”,促进信息、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通过这些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D.“新基建”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发挥好政府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将新老基建融合,以新基建带动老基建的发展,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

    B.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的支点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C.我国加快“新基建”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

    D.行业也需防范5G发展风险,要用市场机制真正建成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网”。

    【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说明。

    【5】你认为“新基建”之“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哀叹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名句是“吾年未四十,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说自己很快就会随着老成而死去的名句是“死而有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无知,悲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按要求填空。

    (1)浴乎沂,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2)____________,宠命优渥。(( )《陈情表》)

    (3)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众人嫉妒美女而对她造谣诽谤来形容自己遭受小人谗言的处境。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两句 ,表明自己要保持清白,追慕先贤,愿意为正道而死。

    (2)韩愈《师说》中凝练概括士大夫之族门第观念深,耻学于师的荒谬心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两句,对仗极工,气势雄健,表现了军容之盛及将士们作战前的高昂情绪。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____________________”句,借助鸟儿的活动,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黄河”气势磅礴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诗人钟爱的意象,经常在古典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蜀道开辟之前极长时间里交通隔绝的景况。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

    白居易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35落景挂桑榆。

    夜台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②窅窅:幽暗的样子。③骎骎:迅疾的样子。④夜台:指坟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老迈。

    B.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

    C.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衰老。

    D.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情感。

    2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文言短文《炳烛而学》,完成后面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___________ ②少而好学,日出之阳____________

    ③盲臣敢戏其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新时代了,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身处这个时代,你肯定接触到好多新奇新颖的事物。这 会引发你更多的新感受与新体验,会让你不知不觉融入时代洪流。

    请以“我就这样触摸到了新时代脉搏”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