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大共同特点。
B.既然小茗同学你如此虚心探讨问题的本源,我也就不吝赐教了。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向他表示感谢。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应将包括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还要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B. 网络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恶搞杜甫的主要原因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知识素养缺乏、内心空虚、游戏人生等因素造成的。
C. 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的状况,政府制订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了很好的作用。
D.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3、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A.山里人如此野蛮无礼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劫人,着实令人可恶;但是山里人缺少教化,无礼也是可以原谅的。
B.祥林嫂被婆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回,是因为她自己做事不周,反而累及鲁府的家声,令人可恶;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也只好由它去了。
C.卫老婆子是祥林嫂的荐主,又伙同其婆家劫走她,着实令人可恶;然而这是祥林嫂婆家的主意,并非卫老婆子的本意,因而也可以宽恕。
D.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大天白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弃斥责。
4、下列对《赤壁赋》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B.文章中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C.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不过是转瞬之物;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D.据考证,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赤壁”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谋求发展的动力之源,年轻人敢于迎接挑战,选择自主创业是值得肯定的,即便交点学费,也不足为训。
②依我的能力,承担这份工作实在是绠短汲深,但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不辜负大家的希望。
③图书与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而图书的数量又是如堕烟海,要通过图书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择其经 典来阅读和研究。
④尽管学校多次三令五申强调不能携带手机进教室,但依然不有少同学对此置若罔闻,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有听见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而是没能抵抗信网络和游戏的诱惑。
⑤在当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利用职权舞文弄墨,贪赃枉法,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
⑥吴老师是一位知名的金玉满堂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当我得知可以忝列门墙之时,心中一阵狂喜。
A. ①②④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回顾一下华夏法制史,我们会发现,从《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到宋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责任的做法,再到清代繁复的“审转”制度设计,都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慎刑。
清代的“审转”是一项层层复审的司法制度,张晋藩在《中国法制通史》中说:“徒刑以上(含徒刑)案件在州县初审后,详报上一级复核,每一级都将不属于自己权限的案件主动上报,层层审转,直至有权作出判决的审级批准后才终审。”清代审级之多,为历朝之冠,一个重大刑事案件一般都需要经过州县一府一臬司一督抚四级复审,而且“审转”是主动性、强制性的,不管被告人是否提出申诉,都需要走完四级审讯。这样的制度设计,初衷当然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冤案,但由于所有徒刑以上案件都要层层“审转”,导致实际上的复审往往流于形式,如同走过场。
相比之下,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更加接近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今日多数国家的司法都实行三审终审制,一般来说,二审与三审的启动,以被告人是否提起上诉为准。宋代的。翻异别勘”也是如此:在庭审程序结束之后,如果被告人喊冤翻供(相当于提出上诉),则重组法庭,重新庭审。换言之,“翻异”是启动“别勘”的触发机制。不翻异,则不需要别勘。
犯人若称供词属实,则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案子将进入下一个程序。但犯人在录问之启也可以喊冤翻供,一旦喊冤,法院必须马上申报上级法司——提刑司,由提刑司委派法官重新开始庭审,为避免复审受到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响,往往要借调其他帅叫作“差官别推”。
有些案情重大、复杂的案子,在走完“差官别推”程序之后,被告人还会喊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邻路的州府借调法官来复审了。有一段时间,宋政府考虑到邻路的州府可能难以摆脱原审地的影响,还要求从隔路差官别勘。宋人防范司法作弊之周详,令人惊叹。
但是,“翻异别勘”的制度,必然会产生一个后果:被告人如果一次次翻供,司法机构只能一次次重组法庭,没完没了,一个案子审了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完成终审。因此,从太宗朝开始,宋政府对“翻异别勘”作出了次数限制:“经三度断结,更有论诉,一切不在重推问之限。”即被告人只有三次“翻异别勘”的机会,类似于四审终审制。不过,在两种情况下,被告人可以不受三次别勘的次数限制:一是被告人控告本案法官受贿枉法而枉断其罪的;一是被告人声称其冤情有明确证据可证明的。
(摘编自吴钩《宋代的“翻供与重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太过谨慎,不符合现代法理观念。
B. 宋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责任的做法,给法官徇私舞弊制造了机会,这样必然不利于保障司法的公正性。
C. 清代的“审转”制度层层复审,烦琐不便,设计者别有用心,实际上复审常常流于形式,表现得很程序化。
D. 追溯华夏法制史,我们不难发现,慎用刑法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这种认识在古代司法史上有所体现,影响深远。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回顾华夏法制史,结合具体的司法原则以及司法制度设计,得出了q嗔刑”的法理认识。
B. 第二、三两段比较清代与宋代在复审制度上的不同,认为清代的“审转”流于形式而宋代的“翻异别勘”更科学。
C. 第四、五两段补充介绍了“差官别推”的做法,为避免影响,要求从隔路差官别勘,即从其他州府调法官来复审案件。
D. 最后一段论证了针对“翻异别勘”制度必然存在的后果,从太宗朝开始,宋政府做出了三次“翻异别勘”的限制及可能存在的例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制度,与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很相似,一般以被告人是否提起上诉为是否复审的依据。
B. 在宋代,犯人如果认可供词的真实性,需要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案子也就结束了,但犯人还可以喊冤翻供。
C. 宋代的提刑司作为法院的上级法司,为避免复审受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响,可以借调其他州的法官来审理案子。
D. 宋政府对“翻异别勘”做出了类似于四审终审制的限制,但有两种情况可以不受限制,显示出先进的法理精神。
7、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写曹操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的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出“固一世之雄也”的感慨。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收歌过程中父女儿童都来送饭,侧面描写出农民的繁忙辛苦。
9、(1)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不闻丝竹声。
(6)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借用戴高冠,佩佩饰来表达自己永葆纯洁品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自述得不到娘家兄长的理解:“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在《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也有类似的倾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古诗文中有很多带有“丝竹”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自己积极用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心态。
(2)韩愈在《师说》描述的,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士大夫阶层的批评。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晚望题书斋
陈季卿
立向江亭满目愁,十年前事信悠悠。
田园已逐浮云散,乡里半随逝水流。
川上莫逢诸钓叟,浦边难得旧沙鸥。
不缘齿发未迟暮,吟对远山堪白头。
【注】陈季卿家住江南,离开家里已经十年了,去考进士,立志考不中不回家。因为一直没考中,就滞留在京城,靠卖字维持衣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领全诗,先用“江亭”点明“晚望”地点,以引发诗人对十年前事的感慨。
B.中间两联由实及虚,由眼前的江亭晚望之景物自然联想起故土的钓叟、沙鸥。
C.尾联用词精准,如“堪”,能忍受。作者直接胸臆,坦言能够承受内心的愁苦。
D.全诗情感表达复杂,格律谨严,对仗工整,典型地体现出了七言律诗的风格。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满目之“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登州妇人恶其夫寝陋,夜以刃斮之,伤而不死。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辨证之,为合从谋杀伤,减二等论。帝从安石说,且著为令。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等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单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B.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C.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D.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是古代官职,在宋朝,相当于副宰相,它的设立在于增强皇权、削弱相权。
B.新法,指新制定的法令,文中指王安石提出并力主实行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法令制度。
C.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下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前者常空缺。
D.视事,是巡察政务,常在水旱灾害后受命于皇上考察官吏,赈济灾民,又称巡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严格标准,公正裁判案件。无论是对待那位少年还是那名妇人,他都认为一审判决失当,因而举证法律条文,力主改判,成功避免冤假错案。
B.王安石敢于坚持,坚持维护尊严。在驳斥开封府判案一事上,皇上一边维护他,一边要求他向阁门道歉,王安石坚持自己没有过错,最终不了了之。
C.王安石理性深刻,辩证看待问题。有大臣认为王安石懂经学,却无能力解决国家治理中的实际问题,皇上如此警醒他,而他以为自己并非那样的庸者。
D.王安石力主变法,相信皇权力量。王安石当时认为治理国家要从“变风俗,立法度”做起,这必然激起流俗势力反对,但只要皇上意志坚定,就无畏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2)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阳明说:自家痛痒自家知得,自家痛痒自家搔摩。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弘一法师: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笑而前行!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评说。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