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湘潭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锦瑟  毕竟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蛾眉  广袤  循序渐近  根深蒂固

    C.阑干  拘泥  不假思索  集思广益

    D.宵柝  布署  共商国是  另辟蹊径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三年五   歌载舞   小说连资料

    B. 百战不   指日可   感恩德 严惩不

    C. 若晨星   寥无几   荒绝伦 未雨绸

    D. 泣不止   笔耕不   风姿脊梁骨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叙利亚“跳蚤市场”近年来异常“繁荣”,枪支子弹、美军勋章、小型发电机和家用电器等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②微信、二维码、云报纸以及便捷性手持移动终端大众传播功能的拓展,集中指向移动互联时代,将新时代下两会中的“随时、随地、随意”的精髓表现得惟妙惟肖

    ③著名导演赵宝刚以拍摄展示新世纪年轻一代生活的《奋斗》《北京青年》等作品而闻名,拍摄青年题材的电视剧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

    ④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⑤河南省坚持文化“普惠”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8个文化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600多台,文体设施日臻完善

    ⑥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⑦ C.③⑥⑦⑧ D.④⑤⑥⑧

  • 5、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

    A.夸张 B.拟人 C.叠字 D.比喻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

    “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强调“天”和“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对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 境界。

    (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

    (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与“人”的关系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易经》就开始涉及“天人合一”这一思想。

    B.“人”是“天”的一部分,应该“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

    C.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进而演变发展出复杂丰富的理论。

    D.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讨论“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批判的眼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讨,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

    B.“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离,“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 不能孤立理解。

    C.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D.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化的阐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D.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5】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开篇以秋景起兴,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诗人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阿房宫赋》中,作者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精巧,巧到一廊一檐都极具特色,其中以人腰比喻环绕的走廊,以飞鸟比喻突起的屋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抒写回乡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9、补马出下列句于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

    (2)范种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边塞将士对故乡的思念,又含着功业未成的无奈。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枝蔓互相缠绕连接、随风摆动的样子。

    (2)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来说明君子资质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关中旧仰郑国果溉田而戚壅上游取水难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魅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苏州方清因岁凶,谤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shè)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渡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选自《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B.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C.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D.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族子指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即父亲的堂兄弟的孙子、自己的从兄弟的儿子,是儿子的族兄弟。

    B.诸生,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文中指经科举考试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一种奏章,高中课本有《陈情表》,文中的表是上表的意思。

    D.赠,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栖筠喜欢读书,交友慎重,不但受到族内子弟的赞誉,在当地读书人当中也很有威望。

    B.在朝廷任职期间,李栖筠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结果吸引了很多人来拜他为师。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任御史大夫方正刚直,虽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其亲信徐浩、杜济、薛邕等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2)栖筠询其劳,愆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废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就是些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走在路上时箱子掉在了地上,瓷器摔碎了。

    读了这则材料,人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