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不论它们关注了什么事,也不论它们具体围绕哪个阶层的人为中心来展开,能够肯定的是,它们都深切关注了人生。
B. 5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姆努钦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就共同关心的中美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C. 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
D.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成功研制了全球系列卫星移动终端产品。目前,我国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多亿元人民币,基于卫星大数据的万亿级市场正等待挖掘。
2、被称为“七绝圣手”和“梅妻鹤子”的诗人分别是( )
A.王昌龄 林逋 B.杜甫 陶渊明 C.王昌龄 陶渊明 D.杜甫 林逋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①__是文学也好,哲学也好,政治经济学也好,__②__有水滴石穿百折不挠的精神,__③__有所收益,否则,__④__你“读书破万卷”,__⑤__涉猎无限广,充其量__⑥__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A | 不管 | 都要 | 就能 | / | 如果 | 那么 |
BB | 不仅 | 只要 | / | 就能 | 如果 | 那么 |
CC | 不仅 | 只要 | 才能 | 尽管 | 也不过 | / |
DD | 不管 | 都要 | 才能 | 尽管 | / | 也不过 |
A. A B. B C. C D. D
4、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项是( )
A.五等爵位制度,一般认为是在周朝创立的。夏商时期没有详细的记载,西周开始才有明确记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如晋侯、郑伯等。
B.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先”表示堂房亲属关系,“从”表示已去世。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与干支合用纪年法。
D.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晦”,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5、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冠军/华冠丽服 恍然/彩绣辉煌 盥洗/生死攸关
B.插屏/敛声屏气 猩红/惺惺相惜 瞋视/谨小慎微
C.帘笼/烟笼雾绕 锦褥/繁文缛节 频繁/东施效颦
D.缭绕/贫困潦倒 姊妹/鳞次栉比 憨顽/酣畅淋漓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我国应该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批判了西方人对“文化全球化”的论调,认为西方国家借助“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殖民,我国应理性对待“文化全球化”。
B.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缺乏科学思维和理性精神,这阻碍了科学、社会的进步,是我国中外文化交流的“包袱”。
C.在材料三中,作者辩证分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重点论述了“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和目的。
D.三则材料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展现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2】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其实质是西方人通过强力输出文化产品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殖民。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虽然西方国家的文化仍占主流,但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已在世界不同区域形成多个发展中心,进入了“文化全球化”新时代。
C.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
D.材料三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美国集全国之力打压华为,不允许华为5G技术进入美国,不允许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
B.“美国优先”的理论,就是明确告诉世界各国,美国在世界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优先权。
C.“美国大片”曾经风靡各国,宣扬美国的先进与强大,宣扬美国大兵的勇武强大和自由。
D.当前,中国已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面对西方对“文化全球化”的鼓吹,中国应该怎样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远浦帆归》)
(4)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借用修饰衣冠来表达自己永葆纯洁品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写同舍诸生衣着华丽,如同神人,与自己“________, ______”的服饰和心理构成对比,突出了自己一心向学的精神。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山则山崖散乱,高插云霄,写水则“_____,_____”,这种奇伟的景观为下文的写人抒情做好了铺垫。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诗仙李白想象瑰奇,他诗中的意象常带有奇特的神话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
②古人认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配合。当“物”与“力”不可强求时,你会选择“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
③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的“_____,_____”来形容。
④保持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诸葛亮就建议后主“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冲也有意境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2)毛泽东面对壮美的山河、广阔的宇宙,触景生情,思考深远: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沁园春·长沙》
(3)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____,___”,表现了他对前途感到茫然的感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积土成山为比喻,形象说明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
(2)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绿水缭绕、生机勃勃的春景,表现出诗人的闲逸心境。
(3)同样是怀念发妻,抒发悼亡之情,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__________”一句写梦中回乡,融现实感受于梦境,凄凉无限;归有光则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一句写树的变化,移情于物,余味无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目。
解语花·元宵①
[北宋]周邦彦
风销焰蜡②,露浥烘炉③,花市光相射。桂华④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⑤,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⑥。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①此词为词人做地方官时作。②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又作“绛蜡”。③烘炉:以其形似,用比灯笼。又作“红莲”。④桂华:月的光华。⑤放夜:节日开放夜禁。⑥语出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销焰蜡”以下三句紧扣节序,写元夕花灯,攒辉列彩,此映彼照,交互生光。
B.“桂华流瓦”以下三句,用意于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元夕之夜月华如水的意境。
C.“看楚女纤腰一把”,写观灯女形象之美,与“箫鼓喧”三句的背景相融合。
D.“因念”以下三句承上片而来,推知上片写的是词人记忆中都城内灯会之盛况。
【2】下列对词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耿,明貌。纤云散去,月儿更明,“素娥”飘飘“欲”下,妙在这个“欲”字,下而未下。未下,是真实;下,也是真实。写出人间灯节的吸引力。
B.“钿车罗帕”以下三句写马逐香车,人拾罗帕,是男女倾慕之情境。“暗尘随马”写马车所经之处,扬起尘土,道路也为之而昏暗,故称“暗尘”。
C.“桂华流瓦”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动感,而“桂华”这一用语能令人联想起月中桂子,“满路飘香麝”一句,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嗅觉上的美感。
D.“清漏移”承接“年光”而来,“年光”如是而“旧情”无复,于是词人心意颓丧,遂随着舞罢歌歇,怅然而归来,“飞盖”形容车行如飞,非常迅速。
【3】同样是写元宵节,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与蒋捷词《女冠子•元夕》相比,在章法上有何相同?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女冠子•元夕①
[南宋]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②。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③,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此词作于南宋亡后元人统治下的元宵。②灺(xiè):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③砑(yà):古代制作精美的笺纸,有“砑花”这道工艺,即将笺纸在特制的雕花木版上碾轧,使之隐隐显出凸凹不平的各种图案。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宫生传
高启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阵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招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辣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已,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轡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已,则面数之,无留怨。时藩府③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④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尚侠末矣!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人物。②具区:太湖的古称。③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④隽蹶:胜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用周养宾客 用:因为
B.生亦善交,无贵贱 无:无论
C.带刀策马踵生后 踵:脚后跟
D.故人皆多生 多:赞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宫生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事业,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游走遇到很多中意之人。
B.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他也愿意结交他们。
C.对两位蛮横的武官,南宫生先是以理服人,再示强不惧,故意抗衡,逐个制服了他们。
D.南宫生精通草书和隶书,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
(2)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4】文末说“生之行凡三变”,请简要概括说明南宫生一生经历的三次变化。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辛丑1901年,清廷代表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签署辛丑条约时,只能接受条约中让“每个中国人赔偿一两白银”的屈辱;辛丑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面对美方恶意攻击和抹黑,中方代表表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并提醒美方注意说话态度。
材料二: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力。话语权分为:个人话语权、国家话语权、民族话语权、媒体话语权。往往话语权越大,担负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越大。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如何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用好自己的话语权?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涵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