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1)生命苦短,但这既不能阻止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使我们因其充满艰而轻言放弃。把泪水和悲伤付诸东流,纵声欢唱的人会把不幸吓走。
(2)山人乐队最近受到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的邀请,在节目现场向观众展示了口弦等不法常可的神奇乐器,引得全场观众惊呼不断。
(3)随着一批实力雄厚的房地产项目落户本市,人们发现,在不经意间,这个南部新城刮起了一种时尚健康,宜室宜家的居家风潮。
(4)文人以灵感为生,学人以功夫为本,本来二者应该不分轩轾,但是中国历史的进程,却让我们对文人这一行当有了更深的怀疑。
(5)有一处是水门汀建成的大坑,内有四五又高的猴子数十只,投以甘蔗,即争夺疯狂,扭打得穷形尽相,引人哄笑。
A. (1)(2) B. (2)(3) C. (3)(4) D. (4)(5)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缀辑,撰写
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更改
D.厚币委质事楚 质:人质
3、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A.凤凰涅槃,女神再生
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
D.当年海上惊雷雨
4、抄检大观园时,( )只许搜她的东西,看到搜检,感到贾府的衰落,不觉流泪,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
A.迎春 B.探春 C.惜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宁静是生活的需要,它是人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每当此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这不就是黄河吗?不就是从深山流出的母亲河吗?它每天都是在宁静中不断创造,显示出博大的静美与高贵,人类不就是需要这样的品质吗?
①走在河边通往国道的那条柏油大道,
②人的任何阶段、任何时候都必须有冷静的头脑,必须排除种种纷扰。
③你是否会向往宁静,想象宁静中的美丽?
④漫步都市,当身心被周围的斑斓、琳琅、吵闹包围着、笼罩着时,
⑤水面宽阔、微波粼粼、水影暗苍,不由得心旷神怡。
⑥那你就想象置身于宁静的山村,或田埂,或林荫。
A. ①③④⑤⑥②
B. ①⑤④③⑥②
C. ②①④③⑥⑤
D. ②④③⑥①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
多丽丝·莱辛
那天晚上理查德说:“政府发出预警说,要闹蝗灾了,从北方的滋生地下来。”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回家午休时,老史蒂芬停了下来,抬起手指头,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们在那儿!”
玛格丽特听见他的喊声,跑了出来,和他们一起朝山上望去。仆人们也从厨房里出来了。他们都站着,凝望着。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蝗虫!它们到那里了!
整个农场上响起了“嘡嘡”的锣声,劳工们从场院里涌出来,指着山,激动地喊叫。他们很快就来到了家里,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们发布命令:快,快,快。
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
到了这会儿,蝗虫像是冰雹一样落在厨房的屋顶上。听起来像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玛格丽特朝外面看看,看见空中的蝗虫遮天蔽日。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屋里则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铁皮屋顶在发出回响,而地里传来的敲打铁器的喧响则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从灌木丛中传来清脆的“咔啪”一声响——一条树枝折断了。接着是另一条树枝折断了。一棵树顺着斜坡缓缓地倾斜下来,重重地摔到地上。从冰雹似的蝗虫群中,冲出一个人来。还是要茶,还是要水。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
老史蒂芬又走上来了——每走一步脚下都“咔吃咔吃”响,都要踩死蝗虫,他浑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虫——他一边咒骂,一边用他那顶旧帽子朝空中扑打。走到门口,他突然停下来,飞快地拉掉那粘着的蝗虫,把它们扔掉,接着急忙冲进免遭蝗虫侵袭的客厅。
“所有的庄稼全都完蛋了。一点儿都没剩下,”他说。
“情况会很糟糕吗?”玛格丽特害怕地问。老人家语气重重地说:“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
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头顶上还是那么厚厚的一层。树木成了闪着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
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
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
“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
(选自2018年《中外名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农场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描绘“农场”这一社会环境,简洁洗练交代故事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向读者透露了故事中人物的社会关系。
B.“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这里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了蝗虫过境时的农场景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蝗虫过境后的农场正如莱辛所描绘的那样,一片草叶都没有剩下,将故事的氛围渲染之极点,也让读者感受到蝗灾的破坏性之强。
D.“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通过玛格丽特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蝗灾造成的严重灾难,含蓄地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
【2】小说中展现了严重的蝗虫灾害,为何却以“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为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3】有人评价,玛格丽特是近乎失声的角色,是一个旁观者,读者却能从她的视角和行动中感受到蝗灾的严重。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样写法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作者对刘裕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的赞叹。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因为外界评价而兴奋或颓丧。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盘庚的行事准则及原因,也是王安石刚决精神的体现。
(2)《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士”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肩负使命,路途遥远。
(3)澄江,即清澈的江水,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景象廓大、气象恢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6)_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7)薄于身而厚于民,________________。(《晏子春秋》)
(8)有以无难以失守,______________。(《国语》)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善用比兴。《卫风·氓》中以桑树起兴,以______写女子年轻时貌美容颜亮丽,以______写到体衰色减,进而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2)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在动作上的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
(3)韩愈在《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学相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电影《蜘蛛侠》中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与《<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相近意思。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叠字,描绘出的田园宁静安详的景致,犹如一幅水墨画一般。
(3)“空”字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诗人常用以形容环境的空旷宁静,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也常用以表达一种悲凉伤感的情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杪江亭有作①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选用“寂寞”一词,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B. “江枫秋气斑”写了江枫经霜变红的过程,但因内心愁苦,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
C. 颔联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舒缓闲适的湘水引发联想,对不公正、险恶的世情感慨万分。
D. 尾联中作者由“扁舟”联想到自己被贬放逐的现状,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
E. “秋杪江亭有作”说:时值秋末,诗人在江亭看景观物,有感而作。诗的内容紧扣诗题。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也。少有志操,介特。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太守刘咸强召之,业乃载病诣门。咸怒,出教曰:“贤者不避害,譬犹彀驽射市,薄命者先死。闻业名称,故欲与之为治,而反托疾乎?”令诣狱养病,欲杀之。客有说咸曰:“赵杀鸣犊①,孔子临河而还。未闻求贤而胁以牢狱者也。”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葬之世。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曰:“方今天下分崩,孰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测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今数年不起,猜疑寇心,凶祸立加,非计之得者也。”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投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述闻业死,大惊,又耻有杀贤之名,乃遣使吊祠,赙赠百匹。业子翚,逃避不受。蜀平,光武下诏表其闾,《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象。
选自《后汉书·列传・独行列传》
(注)①鸣犊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鸣犊,后亦泛指贤臣。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葬之世
B. 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葬之世
C. 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葬之世
D. 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葬之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谓“居摄”。文中意为王莽代皇帝处理政事。
B. 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僭”意为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C. 博士,古为官名,是草拟文书奏章、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后也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员。
D. 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称之为“赙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赶上王葬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李业托病辞去官职,关起门来不接受州郡的任命,以此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B. 太守刘咸慕其名声,强行召其为官。李业以病相辞,激怒刘咸,刘咸欲将其下狱,诛杀他,幸得说客劝解,李业才没有入狱。
C. 公孙述羞于不能将李业召来,派大鸿胪尹融带了毒酒捧着诏书来威胁李业:如果他动身,就授予他公侯的爵位:不肯动身,就杀掉他。
D. 尹融百般劝说李业应上为侍奉了解自己的人,下为子孙考虑,这样身体和名声都可保全,李业矢志不屈,终不为所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
(2)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杖节牧羊”“乌鸟私情”历来成为人们褒扬的忠孝典范。一代名将左权的忠孝观更感天动地。
他爱妻儿,但戎马倥偬,团聚的方式只剩下见字如面:“分离二十一个月,何时相聚?念、念、念!”“我虽如此爱太北(女儿),但是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为追寻救国之道,父兄母子十数年分离。将军告谢叔父:“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将军吿禀母亲“恐十年不能回家”“将全力贡献革命”。然而,直到牺牲,将军都未能履行与母亲的“十年之约”。解放大军入湘作战,绕道醴陵看望英雄母亲,母亲才知道日思夜想的儿子已为国捐躯多年。母亲请人代笔写下“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的祭文。
所谓家国两难,忠孝难全,但总有人能够将“两难”完美诠释,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赤子之歌。
天地有大义,千秋尚凛然。在新时代,怎样让“两难”得到完美诠释,值得时代青年深刻感悟与认真思考。
要求:以“孝义与忠诚”为主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