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2、《背影》是现代作家( )写的一篇反映父爱的散文。( )
A.梁实秋 B.朱自清 C.冰心 D.老舍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 渗透(sèn) 泅水(qiú) 自惭形秽(huì)
B.放肆(sì) 愚氓(méng) 流岚(lán) 前仆后继(pū)
C.亢旱(kàng) 扼要(è) 纶巾(lún) 战战兢兢(jīng)
D.引擎(qíng) 家眷(juàn) 百舸(kě) 杞人忧天(qī)
4、填入下面文档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国庆假期,全国许多图书馆都迎来了读者高峰,人们的阅读热情让这个黄金周书香充盈。他们认为,①去景点看人山人海,②在阅读中畅游书山学海。不少人在难得的假期里③躲开出游的喧嚣,④来一次精神世界“说走就走的旅行”。让书香相伴,⑤能收获知识营养,⑥能让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提升道德修养,可谓一箭数雕的事情。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 | 不如 | 甘愿 | 选择 | 因为 | 所以 |
B | 与其 | 不如 | 宁愿 | / | 不仅 | 更 |
C | 或者 | 或者 | 只有 | 才能 | / | 同时 |
D | 即使 | 也要 | 只想 | / | 不但 | 而且 |
A.A B.B C.C D.D
5、西门豹到邺地,在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后,主持修建了( )
A.灵渠
B.漳水十二渠
C.都江堰
D.白渠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2017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商扶贫带动274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完成340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健康扶贫救治421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2017年,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350多万户贫困户和2万多个贫困村脱贫。
2019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在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
(摘编自《中国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
(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相关资料)
材料三:
以前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所以,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目前国内扶贫工作的投入转化率其实并不高。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看,2016年中央和地方在扶贫上合计投入了1000亿元,人均扶贫投入资金超过1万元。但2016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也就在3000元左右。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国家在扶贫投入上的转化率其实只有30%左右。“显然,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是明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研究专家何雨认为,要提高扶贫资金效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其次要优化扶贫工作机制,在扶贫工作方法上,采取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
精准扶贫政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适应我国贫困治理形势的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GDP化,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型。
(摘编自《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2019年年底,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中国方案”取得优异成绩,这可以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借鉴。
B.2017年,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350多万户贫困户和2万多个贫困村脱贫。
C.2016年,中国扶贫投入转化率只有30%左右,究其主要原因,是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D.三则材料,都涉及了中国扶贫工作的思路与措施,彰显了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图1可知,2012-2015年间,中央财政的扶贫资金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这3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
B.图2中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人员的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增长率与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
C.中国贫困人口逐渐减少,是与中央财政逐年增加对扶贫资金的投入以及实施精准化扶贫等一系列措施有密切关系。
D.中国贫困户致贫的因素多种多样,只有帮扶措施适应贫困治理形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才能取得扶贫实效。
【3】四川西南某地,交通闭塞,但景色秀美,当地居民“会唱山歌,能编竹器”,贫困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病人。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当地情况,你认为当地应采取哪些精准扶贫措施?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2)《诗经·氓》中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贾谊《过秦论》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李清照词中也写到过菊花:“____________,憔悴损,___________ 。”
②苏轼夜游赤壁之后发出感慨:“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
③《论语》云:“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曾规劝后主刘禅要避免言语失当:“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④你写了一篇作文,慨叹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英灵不泯,可以引用两句古诗词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___”,借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②王羲之写兰亭雅集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③人生路上,有风雨也有晴天,超然物外的苏轼曾就此发出感慨:“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
④学习中离不开积累。如果想表达积累对于结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报任安书》中以孙子为例,赞扬其在逆境中不甘放弃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意象神奇而空灵,上句描绘出宏阔而寂寥的境界,下句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这里指唐朝使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莽莽万重山”与“孤城”对比鲜明,概写秦州险要,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B.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用语奇警,又景中含情,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C.尾联“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衰飒局势正在继续发展,忧伤的心情未有尽期。
D.全诗沉郁顿挫,境界雄奇阔大,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2】“属国归何晚?楼栏斩未还”两句,引用汉王朝强盛时代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栏王首还阙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李适之,一名昌,恒山王承乾之孙也。父象,官至怀州别驾。
②适之神龙初起家拜左卫郎将。开元中,累迁通州刺史,以强干见称。时给事中韩朝宗为按察使,特表荐之,擢拜秦州都督。俄转陕州刺史,入为河南尹。适之性简率,不务苛细,人吏便之。岁余,拜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又遭则天所黜,葬礼有阙,上疏请归葬昭陵之阙内。俄拜刑部尚书。适之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
③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与李林甫争权不协,适之性疏,为其阴中。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之知。”适之心善其言,他日从容奏之。玄宗大悦,顾问林甫,对曰:“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可穿凿,臣故不敢上言。”帝以为爱己,薄适之言疏。陇右节度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悉与适之善,林甫皆中伤之,构成其罪,相继放逐。适之惧不自安,求为散职。五载,罢知政事,守太子少保。遽命亲故欢会,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竟坐与韦坚等相善,贬宜春太守。后御史罗希奭奉使杀韦坚、卢幼临、裴敦复、李邕等于贬所,州县且闻希奭到,无不惶骇。希奭过宜春郡,适之闻其来,仰药而死。
(《旧唐书·李适之传》)
【乙】
李适之性简率,不务苛细,人吏便之。雅好宾客,饮酒一斗不乱,延接宾朋,昼决公务,庭无留事。及为左相,每事不让李林甫。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事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适之遽命亲故欢会,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举朝伏其度量。
(《大唐新语·识量·李适之》)
[注]李适之:唐太宗曾孙,唐玄宗从弟;唐朝宰相、诗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累迁通州刺史( ) (2) 王气所在,不可穿凿( )
【2】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 适之雅好宾友( ) A高雅 B.向来 C.交情 D.文人
(2) 薄适之言疏( ) A略微 B.微薄 C.轻视 D.减轻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与李林甫争权不协,适之性疏,为其阴中。
【4】请给乙文画线部分断句。
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事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
【5】分条概述甲乙两文叙写李林甫陷害李适之的事实。
【6】甲乙两文都写到李适之赋诗言志,但赋诗背景有差异,请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
14、(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北宋周邦彦《苏幕遮》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北宋苏轼《定风波》
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上·忘势》
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当面对琐碎生活、繁重压力或心情郁闷时,品读古诗文,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请以上面材料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