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乌鲁木齐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思维过程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虽然难以证明,但却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的正确反映,这就是“逻辑规律”。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他参加决赛了丁,所以他已经获得了 一等奖。

    D.青年团员要带头学雷锋,我是青年但不是团员,所以我不需要带头学雷锋。

  •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这个吉祥物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   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2)印象中的北疆,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   

    (3)两个   不同的诊断,两位医学专家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

    A.辽阔    渺茫    决然

    B.辽阔   苍茫   绝然

    C.寥廓   苍茫   决然

    D.寥廓   渺茫   绝然

  •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

    A.女子归宁 B.女子出嫁 C.女子被休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在当时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中下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乙】金庸的大多数作品本来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来的通俗文学传统,最终融入主流文化。

    【丙】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虽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关键阶段。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B.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

    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

    A. 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 大学生沉沦于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D. 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 第三段着重论述“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C. 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D. 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B. 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C. 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D. 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蛟龙就会在这里产生;“_________人的智慧就能自然获得。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屈原为了正义,赴死也在所不惜,诗人认为这是先贤所看重的。

    (3)《观刈麦》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了割麦农民在暴烈的阳光下辛苦劳动的场景。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淇则有岸,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 (《诗经》)

    (2)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曾是寂寥金烬暗,______________,何处西南任好风。(李商隐《凤尾香罗薄几重》)

  •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屈原在《国殇》里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②柳宗元由“羁禽、寒藻”起兴,引发下句,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也用这种手法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出下句“_________,_________”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杜甫的《蜀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柳宗元初被贬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描写,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一带山河地势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诋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1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渐黄昏,__________________,都在空城。(姜夔《___________》)

    (3)杜甫《登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三国典故抒发诗人的忧虑感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行(节选)

    李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①轩辕台,乃黄帝轩辕氏与蚩尤战于涿鹿之处。遗址在今河北怀来乔山上。②鞞靫(bǐng chá):箭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停歌”“罢笑”“双蛾摧”等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

    B.“金鞞靫”一句,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文字和箭袋来寄托情思。

    C.末二句烘托出悲剧气氛,与白居易《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雄奇豪放,语言夸张,意境壮阔,情感强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风格。

    【2】“每一朵小雪花中心都写着各国代表团的名字,小雪花汇聚成了一个大雪花,全场瞬间进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如诗意境……”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这句解说词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又翻出新意,请谈谈创新点在哪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B.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C.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D.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法,文中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与法律同源。文中郑家甚至形成了《家范》一书。

    B. 参议,官名,最早在明初中书省出现,参议府有参议官,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废除;其后,北洋军阀与国民党统治时期,皆有不同含义。

    C. 私谥,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而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同情的称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接受皇上亲自指导,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 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濂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在京城里,郑濂与弟弟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 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 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91年,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德国诗人里尔克说:“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

    如今,无数个乡村企图变成城市,而无数个城市又在不断地重建中变得面目一致。过去,故乡是一种地理情怀。如今,故乡更多的像一个灵魂的寄存处。故乡在不断的拆迁与重建中沦陷,故乡亦在不同的介质中重生。有人最终于故乡中得到安宁。有人终身寻找始终唱着游子吟。

    联系并思考以上材料,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