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 ②①⑤④③⑥ B. ④⑤③②①⑥ C. ②①⑤③④⑥ D. ④⑤①⑥③②
2、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自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深受其影响。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在曾经的高一高二的学习中,我们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我们还要面对高三的最后一搏。
3、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诚挚/耸峙 佝偻/抖擞 卷轴/卷土重来
B. 挑剔/孝悌 妖娆/缭绕 铜臭/臭名昭著
C. 灼热/茁壮 偕同/揩油 背负/背道而驰
D. 赡养/潸然 向隅/寓所 隐秘/秘而不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C.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D.祭酒:古代掌管祭祀的官员。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逸。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饮下整夜的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岸边的村庄,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悄悄飘扬。凭这股香味儿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陪伴在我身边。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 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 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3】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7、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_”出自_______的《咏史》。
(3)《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曾向老子、郯子等人请教学习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他人为镜,贤则学之、不贤则反躬自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呼吁当权者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3)“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寄托遁世归隐或激越豪迈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自己借书笔录天冷手指不能屈伸时,仍然“________”,抄好后跑着去送,“___________________”才会有人借书给自己,因此得以博览群书。
⑵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
⑶白居易《琵琶行》中,善于借“月”写情,“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惜别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写琵琶女独居江舟的凄苦孤寂之情。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邓州界①
韩愈
潮阳南去倍长沙②,恋阙那堪又忆家。
心讶愁来惟贮火,眼知别后自添花。
商颜③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
早晚王师收海岳,普将雷雨发萌芽。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因上表反对宪宗迎奉佛骨雨南贬潮州(潮阳),本诗作干贬谪途中。②汉代贾谊仕途失意,离开京城,为长沙王大傅。③商颜:商山之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与贾谊相比,潮州地处南疆,路途迢迢,比长沙距国都更远。
B.第三句承接首句,写遭贬后心惊愁来怒火自生,“惟”足见不平之意。
C.第四句语序倒置,句意为“别后知眼自添花”,即眼花的程度增加了。
D.颈联写景意境凄苦,虽正值早春、驿站已近,但日暮人少、道路泥泞。
【2】本诗尾联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
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选自《宋史·孙永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选拔之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 “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与裨将,是古代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C. “降天章阁待制”中的“待制”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除日常轮值外,还要随时随地听候皇帝的召唤陪从,应酬诗文。地位在龙图阁待制之下。类似的职位还有学士、直学士、直天章阁等。
D. “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永因为父亲很早去世,所以被列入儿子辈中,等到祖父孙冲去世,服丧完毕,又重新被列为孙辈,更换了考试名衔,才考中进士。
B. 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他替偏将进行了辩驳,而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 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 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纯仁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一名初二女生为减肥一天催吐五次,导致食道受损。近年来,极端的减肥、瘦身行为时有发生,不仅给自身造成伤害,也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高三(一)班同学针对上述现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认为:何以为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显然不该是标准单一的狭隘之美,更不该是有害健康的病态之美。
同学乙认为:美是一个含意丰富的形容词,只要是健康的、适合自己的就是美。丰满为美,纤瘦亦为美,燕瘦环肥,各美其美。
同学丙认为:不以貌取人,不因身材自卑,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同学丁认为:大众审美有必要剔除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倘若丑态横行、正气不彰明,主流价值、向上信念就会被解构。
上述讨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针对上述讨论,以“何以为美”为话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