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A.夸张 比喻 设问
B.对偶 拟人 反问
C.对偶 拟人 设问
D.夸张 比喻 反问
2、根据诗中人物形象,下列诗句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甲、迁客逐臣 乙、游子思妇 丙、戍卒征夫
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③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
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A. 甲:①④ 乙:③⑤ 丙:②⑥ B. 甲:①⑥ 乙:③④ 丙:②⑤
C. 甲:③④ 乙:②⑤ 丙:①⑥ D. 甲:③⑥ 乙:②④ 丙:①⑤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腐败分子落马后常归结为客观环境不好;可同样面对诱惑,为什么人家能洁身自好,涅而不缁,你却变色变质了?
②优化营商环境十分关键,政府部门要文过饰非,知不足、明忧患、补短板,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环境。
③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企图从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
④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生活不讲究,习惯于粗茶淡饭;然而学术中的吴老却容不得半点将就,始终严谨求实。
⑤国家出台一系列信息管理法规,明确规定任何人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群组里的危言危行,都要担负法律责任。
⑥职场里面啥人都有,如果你不会分辨,什么人都交往,最后你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狐之腋,变成了职场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结尾时,“重返”人间的红军英烈呐喊发问:“共产党人兑现当年的承诺了吗?……”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B. 战斗在边境口岸的缉毒警察,人人练就了一双入木三分的眼睛,能够凭借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蛛丝马迹,及时发现藏匿的毒品。
C. 从偷偷摸摸拉活儿,到新规定出台,网约车合法身份的获得一波三折,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认网约车合法的国家。
D. 一个人什么时候容易犯错误?就是在自己一切顺利的时候。一个人感觉做事情得心应手就容易随心所欲,而又不能做到不逾矩,这时就要出问题了。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心守一事去生活》这部散文集中,梁实秋先生开宗明义: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
②因为工钱不够,周宏军便自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锄草地,每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宵衣旰食。
③窑洞顶上这棵生命力顽强的古树叫古檀树,在这里历经了几世沧桑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冠盖如云。
④他的团队早就发出过跟这次不良事件相关的详细预警,他们当时预估,“这次事件影响力堪称网络大地震”,一语成谶。
⑤明代清官史事展览馆的文史资料,详尽记载了明代官员犯颜直谏,兴利除弊,赢得吏民称赞的故事。
⑥馆外望眼欲穿,馆内像春节庙会,看展的人重足而立,每幅作品前都凑满了人头,不光看,还得抢着从人缝中抓拍作品。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科技和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
大众文化是充满争议又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关于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更是纷争迭起。总的来看,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上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大众文化的审美化促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但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同时,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大众文化诚然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娱乐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某种更根本而深层的东西相融合才富有价值。成熟的大众文化应该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又不舍弃精神提升,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黑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消费时代文化的重心由思想精英型走向消费大众型,文化影响极广却不厚重,造就了许多沉浸于替代性与虚拟性满足的精神“盲流”;同时,人们又借助大众文化带来的感性欢乐与影像冲击尝试着新型的审美解放和意义生产。简言之,大众文化崛起带来的审美泛化现象,既有本雅明所褒赞的防止文化法西斯主义层面上的革命性,也有马尔库塞所贬斥的精神退化意义上的反动性。在“内容为王”的文化创意、生产时代,迅速提升国内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品质,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审美离不开现实人生,但它决不是“满足”与“迷恋”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珍重”;释放、抚慰、减负、宣泄只是审美光谱中的低限,身心俱悦才是审美的高端与正效应。正是缘于此,审美从最高意义上说是以带给人类欢乐、自由、解放与光明为己任的,是以教人奋进有为为目标的,并合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但是,现有的大众文化往往只具备了一些审美表象性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审美噱头”,却缺乏审美的超越性精神,无信仰的繁盛与无原则的喧哗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的普遍性样态。而超越性是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在文化审美中的显映,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它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进入了一个无限澄明的意义世界。
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等积极作用。然而,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发展与品质被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则表现出盲目性、庸俗性和过度的娱乐性。在大众文化的产销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常常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崇高的东西则常常被视为落伍而遭鄙弃。这种初级市场经济社会中常常遭遇的“劣胜优汰”现象,亟须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
走进新时代,必须高扬民族正气,强调文化要化人而不是化钱、艺术要养心而不光是养眼、鉴赏要引导而不是迎合。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的加深,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
(摘编自傅守祥《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型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和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人。
B.审美离不开现实人生,大众文化的审美化促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C.文化审美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应该是正面的,释放、宣泄自己的情绪只会带来审美的负面效应。
D.只有实现肉体与精神的直接统一与完美结合,才是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唯一路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开放辩证的观点,剖析大众文化的现象和本质,指出其在新时代应有的发展方向。
C.全文从目前大众文化审美的低俗化、平庸化的弊端及其实践功能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D.文章论证指出当代文化建设亟须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时代的文化重心由精英走向大众,泛化却不厚重,应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品质。
B.大众文化审美,需要防止文化法西斯主义层面上的革命性,避免精神退化意义上的反动性。
C.大众文化审美的超越性指人不再囿于外在粗鄙的实际需要,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达到的自由境界。
D.文化要化人,对社会的责任承担既有对民族精神的传扬,也有对时代精神的构建。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5)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其中作者以香草来比喻自己之所以遭受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句子是:“_____,___。”
(2)《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为了提升自己,君子需要广泛地学习并不断地自我反省。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能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短歌行》“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赤壁赋》“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抒写了辛弃疾耻于弃官归隐、立志光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诫弟子,既要学习榜样,又要进行自我反思。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表示心愿达成后,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
(3)姜變《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从剑阁的险要引出政治形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特点,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3)黄鸟又名黄莺、黄鹂、仓庚等等,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普通候鸟,很多古诗词句中都不乏它们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下列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柴炭行
(明)陈 铎
守行市随时不肯①,躲奸猾漏税抽分。逢寒长价钱,遇缺无分论②,欺负杀冻饥穷民。但愿残冬暖似春,教那厮折本。
(注)①随时不肯:始终不肯让价。 ②分论:分辩说理。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古体诗
B.小令
C.近体诗
D.诗余
【2】对本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炭商坚守商品价格,维持着市场稳定。
B.遇上天气寒冷,柴炭商们还要趁机涨价。
C.柴炭商想尽办法欺压甚至杀害穷苦百姓。
D.作者希望冬天温暖如春,好让柴炭受损。
【3】本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颇为统一,相得益彰,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未冠,晔然有声。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晏殊知永兴军,奏管勾机宜文字。改大理丞、知巩县。会殊留守西京,复奏知司录。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枢密副使高若讷、参知政事吴育荐其文学,召试学士院,充秘阁校理、判祠部。时民去为僧者众。洞奏:“旧敕诸路三百人度一人,后率百人度一人;又文武官、内臣坟墓,得置寺拨放,近岁滋广。今祠部帐至三十余万僧,失不裁损,后不胜其弊。”朝廷用其言,始三分减一。知太常礼院,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谥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孙抃等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抃等议。出知棣州,转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朝廷以为内地不虑。洞奏:“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愿度形势,置帅、增屯戍以控扼之。”时天下久安,荐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致书欧阳修极论之。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移淮南转运使,转工部郎中。未几卒,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史·张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B.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C.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D.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北宋京城之一。北宋实行“两京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
B.宰相,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其名称随朝代更替有所不同,如相国、大司徒、中书令等。
C.荐绅,同“缙绅”。“缙绅”亦作“搢绅”,原意为插笏于带。古代以“缙绅”指官员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D.工部,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屯田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有些朝代亦称大司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为平定赵元昊叛乱之事一筹莫展,向朝廷内外征求谋略,平民张洞进呈方略,并因此入仕;后得晏殊等人赏识,张洞屡得升迁。
B.针对出家为僧的人很多的现状,张洞上奏陈说僧人增多的原因和已产生的诸多危害,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下令减少三分之一僧人。
C.张洞在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时,充分意识到契丹对河北东路有觊觎之心,于是奏请朝廷在相关地区设置将帅,增加兵力,巩固防备。
D.英宗因仁宗驾崩而无比悲伤,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以情、理劝说英宗,其他大臣也劝说,英宗醒悟,开始用心处理朝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
(2)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弯或直,或深或浅。俗话说“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你不必顾盼,只需奋力前行。朋友啊,想想看,在人生旅途上,该留下怎样的串串脚印。
请以“留下美好的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600字以上;(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3)书写工整,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