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当前微信圈信息传播混乱和失实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说一些信息发布者推波助澜见风是雨的炒作力可谓登峰造极。
②受地震影响的北川市一度人去楼空,重建后人们陆续返回家园,现在这座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了昔日的生活景象。
③运钞车里戒备森严,几名守押员在车内各就各位,借助4个先进的窥测孔可以探视车外的任何风吹草动。
④当某些恶意行为严重伤害到司机的身心健康时,不能一味要求司机忍气吞声,而要鼓励其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⑤他总是改不了添油加醋的习惯,本来几句话就可以写清楚的问题,却洋洋万言,被大家称之为“大锅话”生产工。
⑥如果一部电影卖座,那么它的原著也可能攀龙附凤,成为畅销书,相关产品也会获得极大的商业利润。
A. ②④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⑤⑥
2、(题文)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倩影(qiàn) 青荇(xìnɡ)栉风沐雨(jié)呕心沥血(ǒu)
B. 漫溯(suò)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万般惆怅(chóu)
C. 彳亍(chù) 颓圮(qǐ) 无济于事(jì)载歌载舞(zài)
D. 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3、请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
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 D.三顾频烦天下计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忙
B.曲罢悯然 悯然:忧郁的样子
C.低眉信手续续弹 续续:一个接一个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随便地,轻易地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 吾何爱一牛(喜爱) 匪来贸丝(交换)
B. 安土重迁(慎重) 民田镜湖旁(种田)
C.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叛) 混以刘毅党见诛(被)
D. 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 连辟公府不就(被征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水平跟着下降。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研究者将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其分界线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在此之前为元杂剧发展的前期,在此之后为元杂剧发展的后期。前期的元杂剧,是全盛时期,以大都为中心。这一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李好古、郑廷玉等。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张生煮海》《潇湘夜雨》《赵氏孤儿》《看钱奴》等。前期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元代的“权豪势要”,提出了元代社会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前期杂剧还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杨家将、岳家军等英雄人物,寄托了作家的民族情感。另外,前期的元杂剧还有一大批爱情剧,这些剧作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恋观,反映了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又写了一大批有关娼妓、家庭问题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关注、同情和赞扬。前期元杂剧还有众多表达故国之思和宣扬神道观念的作品,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和精神世界。后期作品由于作家离亡国时间较长,社会相对安定,作品对社会干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许多作家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作品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许多文人创作只是模仿前人,照谱填词,所写多为案头之曲,难以演出。后期杂剧在艺术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作品或追求语言的华丽典雅,或沿袭前人的旧套,特别是杂剧在南方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利,因而衰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1】下列对元杂剧形成及兴盛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金灭北宋、元灭金,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中,需要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来表现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元杂剧正符合这一需要。
B. 元初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缩小,且大多受到残酷的迫害,促使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这一合作推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C. 元杂剧表演在当时南北各大城市十分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比如节日、庙会,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D. 元朝疆域辽阔,交通发达,促进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北方各民族乐曲的传播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有两大直接源头——金院本和诸宫调,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的形成是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结果。
B. 宋金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因为出现了伎艺汇集的勾栏瓦肆,所以出现了符合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要求的演出。
C. 元代部分文人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这也是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D. 元杂剧前期的作品既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又有歌颂英雄人物的,还有反映广大青年男女普遍愿望的爱情剧等,种类较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它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B. 元杂剧前期作品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并把矛头指向“权豪势要”,可见元代思想文化统治比较宽松,作家创作比较自由。
C. 一般认为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为分界线,前期是元杂剧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
D. 元杂剧的形成与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文人的生存状况、城市的发展、民族间的来往都密不可分,可见元杂剧只是时代的产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社会发展的变化,表现出诗人豁达胸怀和积极向上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如果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那么天地不到一瞬间就已不同,紧接着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庄周《逍遥游》)
6.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8.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说,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美好,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没什么,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早晚只能听到猿鸟声的情景。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来描写太守衣帽非凡、狩猎场面气势宏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思妇因思念游子,回避明月而不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直接表现物是人非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感慨秦王搜刮起来极其狠心而使用起来却奢侈浪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女之耽兮,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荀况《荀子·劝学》)
(6)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闭 门
陆游
寂寂云山千万重,闭门不忍叹涂穷。
高秋酒熟雪浮瓮,中夜剑归雷吼空。
近报犬羊逃漠北,岂无貔虎定关中。
君王犹记孤忠在,安得英豪共此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雾笼罩,群山万重,四周一片寂静,使诗人不由得产生了途穷之叹。
B.深秋饮过刚刚酿熟的美酒,作者兴奋地当空舞剑,发出雷鸣般的吼声。
C.“犬羊”“貔虎” 形成鲜明的对比,分别代指敌人和南宋勇猛的将士。
D.“岂无”“安得”两次反问,现实的矛盾体现的是诗人的苦闷和渴望。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 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①于绛,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②。骊姬曰:“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i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
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 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今谓君惑于我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祸且及矣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 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日 斧斤以时人山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 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 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 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14、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