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遂宁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别不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人,一听说要隔离就气冲斗牛,认为这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B.大海混混茫茫,北戴河东山和西山之上浓绿一片,真令人喜出望外

    C.语言的发展使得许多汉字、词语的古义和现代的意义大相径庭

    D.欣赏书画作品时,应感知整体美,在细节上吹毛求疵只会让我们丧失发于能力。

  • 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开播,老戏骨们悉数登场亮相。先是侯勇诠释“小官巨贪”,演技令人拍案叫绝;而后陆续展开的官场群像图, 更是好戏不断。

    B. 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C.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绘声绘色

    D.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焉(jiān)       小惠未(biàn)

    B.民从也(fú)          小信未(fú)

    C.齐师败(jī)          下视其(zhé)

    D.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mí)

  •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B前几日去潍坊探亲访友,在湿地公园邂逅苏轼铜像,与之合影留念,拙文颂之。

    C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D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异曲同工,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任末勤学》)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录毕,送之( )                    

    (2)礼愈( )

    (3)依林木之下( )                    

    (4)常以净衣(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4】【甲】【乙】两文都是写勤学的,宋濂与任末的遭遇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甲)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B.乙诗首联即运用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情”、“白”相间,色彩鲜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C.甲诗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乙诗尾联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2下面对这两首词的情感和表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具有绘画美,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交替出现,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B.乙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其中,又充满了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C.甲诗艺术上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D.乙诗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初三某班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标语扩写】班长为营造活动氛围,拟写了一条宣传标语“好读书唯勤,读好书贵选”,

    打算写在黑板上。语文学习委员扩写了上句,班长觉得表意更全面。请你仿照语文学

    习委员的句式,也对下句进行扩写。

    上句扩写:好读书,唯有勤奋才可攀登书山;

    下句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设计】成功的活动离不开设计合理的活动项目。活动组织者设计了一个活动项

    目,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活动项目一:“读书一帮一”结对活动;

    活动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项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辩词补写】班里要组织一场“网上阅读利弊谈”辩论赛。下边是双方辩词,请依据

    辩词内容,分别补写完成“因此”后的总结句。

    正方辩词: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方便快捷,提高了阅读效能,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难以学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因此,中学生就阅读方式而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辩词: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到的信息内容庞杂、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而我们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健全,容易受到不利影响。况且,长期在网上阅读还容易伤害眼睛。因此,中学生就阅读方式而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

    材料二: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我们只能从中取其一瓢,区别在于取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品。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勿以恶小而为之, 。(陈寿《三国志·蜀志传》)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  

    泪眼问花花不语,   。(欧阳修《蝶恋花》)春夏秋冬是古典诗词长盛不衰的话题。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淡淡的春意;

      ,听取蛙声一片是宜人的夏韵;何当共剪西窗烛,

    是缠绵的秋思;夜阑卧听风吹雨,

    是伤怀的冬寒。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能否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①刘慈欣的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然而,最终,外星人却发出了jŭ sàng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组织出超越李白的诗篇。现实生活中,《清华附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也引发众人关注。

    ②用“大数据”分析诗词,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

    ③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诗词的本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其中的意象和情趣往往只可意会,需要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④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能营造出合乎情理且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意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无疑是对诗词的拆解。正如一个美女从整体来看,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别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⑤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按罗求全,需要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沉浸体会,正如枕径无法代替苦功。清华附小学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义。

    ⑥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   了。小说《许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承认了技术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有删改)

    1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2作者认为“大数据”分析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诗词的欣赏研究应该  

    3根据文章内容,填入第⑥段最恰当的成语是(   )

    A. 刻舟求剑

    B. 买椟还珠

    C. 滥等充数

    D. 画蛇添足

    4文章两次提到刘慈欣的小说《诗云》,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第   段中最合适,理由是  

    通过大数据不难得出结论:苏轼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 10、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就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 11、菊事

    丁立梅

    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妙处。

    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3】文章第段写屋旁巴掌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通读全文,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听说省博物馆展出了一艘从海底打捞出来的古沉船,我和妈妈前往参观。一进展厅,这般传说中的古沉船就映入我的眼帘。我驻足凝望,思绪飞扬,心也随船起航,穿越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如梦境般,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这段旅程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妈妈的催促下,我离开了。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