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攀枝花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婉约派是宋词一大流派,该派词作情思细腻,语言华美,代表词人有李清照等。

    B. “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C.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始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D.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投票结果一出来,众人都傻眼了,面面相觑,谁也没预料到会是这个结果。

    B. 这种漂亮的衣服有个特性,只有不称职的或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才看不见这衣服。

    C. 他博学多闻,口才绝佳,他在朋友中经常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敬佩!

    D. 清香扑鼻的新茶配上甘醇清洌的山泉,果然相得益彰,不同凡响。

  •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天的白马水库碧波荡漾,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将“季节”改为“地方”)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删去“意外”)

    C. 通过这次课本剧比赛活动,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删去“通过”或“让”)

    D. 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将“讨论”与“听取”呼唤位置)

  • 4、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   )

    ①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

    ②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③一点一点,时时浮出

    ④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

    ⑤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

    ⑥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

    A. ①②③⑥④⑤   B. ④①⑤②⑥③   C. ⑤③④①⑥②   D. ③②①④⑥⑤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文言文阅读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比:连续,常常  ②葺:修理房屋  ③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 ④瀹(yuè):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释舟楫之/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 讼充斥/小大之,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C. 而蔽采椽之/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D. 放意肆志/且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3小文同学读到“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一句,觉得很神奇。他找到的答案是,一年头发由白转黑,是因为他天天吃枸杞和菊花。你同意他的理解吗?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位置

    所见

    所忆

    所感

    南面、东面

    西面、北面

    马耳、常山

    A

    好奇

    庐山

    卢敖

    羡慕

    穆陵关

    姜太公、齐桓公

    B

    潍水

    韩信

    哀叹

     

     

    5登临超然台,苏轼为什么会想起这么多古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这首诗节选部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B.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的特点。

    C. “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D. “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4月28日,中宣部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回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本次活动办了一期展板,设计了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说明栏目二的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一:读史•朝代兴衰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历史类作品,了解古今的朝代兴衰。

    栏目二: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

    (2)阅读上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下列古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白露未霜。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①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洗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褪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②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③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④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⑤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赢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⑥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⑦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选自201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樱花有哪些特点。

    2结合语境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

    (2)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3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6请将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与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的写景角度以及各自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链接材料: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观,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季羡林《幽径悲剧》)

  • 10、文学作品阅读。

    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

    刘亮程

    (1)我用一个下午,观察老鼠洞穴。我坐在一蓬白草下面,离鼠洞约二十米远。这是老鼠允许我接近的最近距离。再逼近半步,老鼠便会仓皇逃进洞穴,让我什么都看不见。

    (2)老鼠洞筑在地头一个土包上,有七八个洞口。不知老鼠凭什么选择了这个较高的地势。也许是在洞穴被水淹了多少次后,知道了把洞筑在高处。但这个高它是怎样确定的?靠老鼠的寸光之目,是怎样对一片大地域的地势作高低判断的?

    (3)老鼠的这个洞的确筑在高处。以我的眼光,方圆几十里内,这也是最好的地势。再大的水灾也不会威胁到它。

    (4)这个蜂窝状的鼠洞里住着大约上百只老鼠,每个洞口都有老鼠进进出出,有往外运麦壳和杂渣的,有往里搬麦穗和麦粒的。那繁忙的景象让人觉得它们才是真正的收获者

    (5)有几次我扛着锨过去,忍不住想挖开老鼠的洞看看里面到底贮藏了多少麦子。但我还是没有下手。

    (6)老鼠洞分上中下三层,老鼠把麦穗从田野里运回来,先贮存在最上层的洞穴里。中层是加工作坊。老鼠把麦穗上的麦粒一粒粒剥下来,麦壳和渣质被运出洞外,干净饱满的麦粒从一个垂直洞口滚落到最下层的底仓里。

    (7)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分工,不知这种分工和内部管理是怎样完成的。在一群匆忙的老鼠中,哪一个是它们的王,我不认识。我观察了一下午,也没有发现一只背着手迈着方步闲转的官鼠。

    (8)我曾在麦地中看见一只当搬运工具的小老鼠,它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紧抱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咬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拉着它走。我走近时,拉的那只扔下它跑了,这只不知道发生了啥事,抱着麦穗躺在地上发愣。我踢了它一脚,它才反应过来,一骨碌爬起来,扔下麦穗便跑。我看见它的脊背上磨得红稀稀的,没有了毛。跑起来一歪一斜,像是很疼的样子。

    (9)以前我在地头见过好几只脊背上没毛的死老鼠,我还以为是它们相互厮打致死的,现在明白了。

    (10)我终生都不会走进老鼠深深的洞穴,像个客人,打量它堆满底仓的干净麦粒。老鼠应该有这样的好收成。这也是老鼠的土地。

    (11)我们未开垦时,这片长满矮蒿的荒地上到处是鼠洞,老鼠靠草籽儿和草杆为生,过着富足安逸的日子。我们烧掉蒿草和灌木,毁掉老鼠洞,把地翻一翻,种上麦子。我们以为老鼠全被埋进地里了。当我们来割麦子的时候,发现地头筑满了老鼠洞,它们已先我们开始了紧张忙碌的麦收。这些没草籽儿可食的老鼠,只有靠麦粒为生。被我们称为细粮的坚硬麦粒,不知合不合老鼠的味口,老鼠吃着它的胃舒不舒服。

    (12)这些匆忙的抢收者,让人感到丰收和喜悦不仅仅是人的,也是万物的。

    (13)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泪,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孤独和尴尬。

    (14)在我们周围,另一种动物,也在为这片麦子的丰收而欢庆,我们听不见它们的笑声,但能感觉到。

    (15)它们和村人一样期待了一个春天和一个漫长夏季。它们的期望没有落空。我们也没落空。它们用那只每次只能拿一只麦穗、捧两颗麦粒的小爪子,从我们的大丰收中拿走一点儿,就能过很好的日子。而我们,几乎每年都差那么一点儿,也能幸福美满地吃饱肚子。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注)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被誉为“乡村哲学家”。

    1本文提及老鼠“才是真正的收获者”之前,开头第(1)—(3)段文字重点写老鼠洞穴,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它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紧抱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咬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拉着它走。我走近时,拉的那只扔下它跑了,这只不知道发生了啥事,抱着麦穗躺在地上发愣。我踢了它一脚,它才反应过来。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它们”和“我们”分别指代什么?作者不断变换称呼,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刘亮程说:“我的生命肢解成这许许多多的动物,从每个动物身上我找到了一点自己。”刘亮程笔下的动物往往具有象征意味。你认为这篇文章里的“老鼠”可能象征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沓作文本

    ①初三那年,陈老师教我们语文课。她戴着一副眼镜,扎着马尾辨,虽然很年轻,声音也很温柔,但显出很干练的样子。一个人教两个班,不到一个星期,每个学生的名字她就都记得清清楚楚。

    ②在对我们的作文水平进行摸底测试后。她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你们班有一个叫仇士鹏的,语言是真的好,但也就是语言好。”一个强烈而尖锐的转折,把班级的哄笑声推上了高峰,也让我深深低下了头,面红耳赤。

    ③那时候,我算是初出茅庐,目光还完全拘束于文字之中,自以为是弹指戏文字的人,实际上却是臣服在文字的石榴裙下。不仅让修辞与内容、情感相互脱离,也让文章被大量无意义的描写填充,就像空肚子的人先喝了一肚子的水,吃不下真正耐饿的饭了。

    ④但这种感悟是无法言传身教的,它的来源甚至不是写,而是改。只有通过不断的修改、不断的权衡与舍弃才能懂得。但那时我太过浮躁,总觉得改文章是江郎才尽的体现,有才华的人写作就应该倚马可待。于是我不停地写新的文章,即使灵感没了也逼着自己挤牙膏般无中生有。可写了整整一个作文本,依旧没有一篇能够被拿到课堂上朗读。

    ⑤我终于明白,才华也是分高下的,即使自己是人才,但人才之上还有天才。眼高于顶的后果便是作文始终不尽如人意,卡在中档的瓶颈无法突围。

    ⑥老师让我准备了一个新的作文本,在封面上写下了“文章不厌百回改”。她对我说:“你就对着一篇文章改,每次作文课和考试,无论题目是什么,都用这篇文章做材料,一直到你的文章能变成范文为止。”为了给我信心,她强调道:“你的语言那么好,要用到合适的位置才能锦上添花,不然就像烧菜的时候油放多了,腻得慌。”

    ⑦遗憾的是,一直到初中毕业,写完了一沓作文本。我都没能达到老师的要求,甚至中考语文还拖了后腿。反倒是在大学,不用写作文后,文章却逐渐接近浓淡相宜的境界。

    ⑧可能是因为生活的经历丰富了,鼻子、眼睛、耳朵等器官里都存储着丰盈的笔墨,足够用来写作,所以便不用依靠着语言来拓展字数,于是它得以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⑨这些作文本被我一直收藏着,在其中一本的最后,有一篇特殊的文章,叫《思念,是不止的风》。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是我初三时想写,一直拖到大学才补写在后面的。

    ⑩母亲是在初三去世的。我们这儿有一个习俗,父母去世后一百天内不能剃头。所以三个月的时间,我的头发越来越长,像一个工艺粗陋的鸟窝。虽然我有些尴尬。但幸运的是,同学和老师并没有对此说什么,甚至是视若无睹。

    一百天后,我把头发剃掉,去办公室找老师批改作文。“你终于剪头了啊。”老师笑着说。“嗯嗯,之前是因为我妈去世了,所以三个月不能剪,只能随它长。”我摸了摸头,解释道。她脸上的笑容骤然消失了,发出几个模糊的音节,便一动不动,沉默了许久,说:“抱歉啊,老师之前不知道。”她低下身,急急忙忙地翻找了起来,从桌子下面的小柜子的隔板里掏出几袋零食,“这本来是给我儿子买的,你拿去吃吧。以后你常来,看到我这儿有吃的,你就拿回去吃。不要跟老师客气。”她一边说着,一边把零食堆在我的怀里,声音放得很是轻柔。

    我抱着零食,一口气跑上了六楼,回到班级。在走廊上,我向下望了望。校园里,夜风正起,黑黢黢的树木在隐约的月光中摇晃、婆娑着。而办公室则灯光明亮,虽然那只是矮矮的一层小楼,但光芒却抵达了整栋教学楼。

    坐在座位上,我默默写下了《思念,是不止的风》这个题目,然后使把作文本合上了。当时是想等到自己达到范文的水平时,再写完。没想到,等它写完的时候,。已经是几年后了。

    如今,我已然加入了大学所在市的作家协会。有时候伏案写作,看见书橱里的作文本,不禁想起老师的那一句“也就只有语言好”,便莞尔一笑。可能这份“文缘”,也就是在那时候诞生的吧,带着一份不服输的倔强,也带着一份湿润的眺望,迎着光,逆风生长。

    (作者:仇士鹏。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陈老师评价“我”的作文水平只是语言好。

    ④陈老师拿出零食来安慰失去母亲的“我”。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脸上的笑容骤然消失了,发出几个模糊的音节,便一动不动,沉默了许久。

    【3】文中多次写到“我”对写作的反思,试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那沓作文本”的深层内涵。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向上长,枝繁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树:长在公园里,歪斜难看。从来无人理,却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

    这三棵树,哪一棵树最能触动你的心灵?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