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坚持阅读,你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B.通过“阅读之星”评选,使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更高涨。
C.课堂上,小明聚精会神地专心听老师讲课。
D.各地疫情的爆发,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不良的卫生习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多通(通晓,明白)
B.未成,弃去(放弃)
C.变化多端(项目,方面)
D.欲将轻骑逐(将要)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丫头(yā) 浙江(zhè) 维护(wéi) 含情脉脉(mài)
B.头晕(yūn) 看守(kàn) 奢侈(chǐ) 和蔼可亲(ǎi)
C.遗憾(hàn) 尸体(shī) 嘴唇(chún) 临危不惧(jù)
D.拂拭(shì) 臭气(xiù) 徜徉(yáng) 坚持不懈(xi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组( )。
A.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B.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C. 爬呀爬,我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D.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盖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5、下面句子有语病的是( )
A.张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
B.《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C.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D.老师介绍了许多雷锋的感人故事。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溺水(lì)
B.海棠(táng)
C.盗窃(dào)
D.塌陷(tā)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塞下曲》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B.《天窗》的作者是茅盾,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C.“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用到平时说话和习作中去,表达效果要比平铺直叙更佳。
8、看拼音,写汉字。
chóng shán jùn lǐng wān yán pán xuán báo lěi qì pò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阅读,完成练习。
相信自己
相信上帝
不如相信自己
全能的上帝
没有奇迹
仁慈的上帝
从不给予
上帝是上帝
自己是自己
如果非要我相信上帝
那么我相信
上帝就是——我
我——就是自己
【1】用//标出诗歌的停顿。
【2】用“如果……那么……”这个关联词造个句子,并写出你还知道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线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10、课内阅读
《麻雀》节选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锋利——( ) 掩护——( )
搏斗——( ) 庞大——( )
【2】用“~~~~~”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种强大的力量”使老麻雀飞了下来,指的是什么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被送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即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难的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了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__________)
(2)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__________)
(3)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两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两个描写敌人神态的句子。
【4】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读了本文,我想对吉鸿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会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词。
(1)大声叫好。(_________)
(2)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______________)
【2】周恩来的回答与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一个男孩生性怯懦(qiè nuò),屡遭同伴们的嘲弄和耻笑。男孩为此苦恼不已,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勇敢且受人尊重的人。后来男孩应征入伍了,他原以为换个新的环境会给他的境遇带来改观,但由于秉性使然,不久,男孩便再次沦为大家戏谑(xuè)的对象。男孩对此非常苦恼。
一天,教官对新兵进行投掷训练,他突然把一枚手榴弹向着新兵旁边掷过去,新兵们个个大惊失色,连滚带爬地纷纷溃散。教官的脸色顿时有些阴暗,他愤愤地说:“这只是一枚不会爆炸的手榴弹,我这样做是想检测一下你们的心理素质,看看你们在突发事件前,能否保持镇定和勇敢——要知道,对一名军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恰巧,那天男孩因病未能出练。第二天,当他出现在操场上时,教官暗示新兵们不要声张,便故伎(jì)重施,将手榴弹像昨天那样再次投掷。大家掩饰窃笑,期待一场闹剧的上演。
同他们一样,男孩并不知道手榴弹不会爆炸。然而,在那一瞬,他却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瘦弱的身体把手榴弹压在自己身下,并伴以紧迫而短促的一声大吼:“快!快闪开!”
大家面面相觑(qù),惊诧极了!谁也没想到,男孩竟企图用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战友们的生命。男孩在那一刻的表现征服了大家。
过了好久,男孩才明白过来,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羞臊(sào)地低下头,等待同伴们的奚(xī)落。然而,这次没有,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无上崇敬和感激,化作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1】联系上下文,“面面相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件事的起因是“教官要检测新兵的心理素质”,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
【3】读画“ ”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男孩的动作和语言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男孩的描写能否像写其他士兵那样简单?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男孩的愿望给短文拟写一个题目:____________。
【5】读短文,在你体会比较深刻的地方作批注。(先用“ ”在文中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将批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4、课外阅读。
蚂蚁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话习性有了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辨别。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这篇短文是按 ( ) 顺序写的。(请写上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强烈——( ) 本事——( )
【3】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同心协力 招呼
(1)呼唤。( )
(2)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
【5】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句。
【6】蚂蚁认路主要靠____________,还可以根据__________认路。
【7】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听力阅读,完成下列练习。
“神舟号”
飞船一般为多舱体结构,舱体之间要能分离,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神舟号”载人飞船为三舱段复合结构。最前端的一个舱体称为轨道舱,它具备可独立运行卫星的一切功能,与飞船分离后可在太空独立进行各种飞行试验。位于最后端的推进舱也被称为设备舱(或资源舱),完成既定任务后,再入大气层自毁。居中的返回舱完成任务后,承载着航天员安全返回预定的着陆场。“神舟号”飞船从发射升空至返回地面,要成功地进行9次分离操作。
与俄罗斯正在使用的“联盟TM”飞船相比,“神舟号”比“联盟TM”的尺寸大、重量重,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大,携带有效载荷的能力强。“神舟号”还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其设计方案在某些方面优于国外的第二代载人飞船,“神舟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其技术水平将达到或优于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1】“神舟号”载人飞船为三舱段复合结构,最前端的一个舱体称为(______),居中的一个舱体称为(______),位于最后端的一个舱体称为(______)。
A.设备舱 B.轨道舱 C.返回舱
【2】“神舟号”与“联盟TM”飞船相比有哪些优点?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大 B.尺寸大
C.重量轻 D.携带有效载荷的能力强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飞船全部都为多舱体结构。(______)
(2)返回舱完成任务后,承载着航天员安全返回预定的着陆场。(______)
(3)“神舟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其技术水平将达到或优于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的水平。(______)
16、修改病句。
我们必须做到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综合改错。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厉。我做对了事,他总是给予承认和鼓厉;如果做错了事,他是决不会随随便便轻易放过我的,常常把我抬不起头来批评得,让我再也不敢犯这样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
18、同学们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题目: 让我快乐
提示: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选填“阅读、运动、养花、音乐、舞蹈”等。可列举一个或多个事例来写它带给自己的快乐,以及自己对它的热爱。注意把事情写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