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爬天都峰》写了( )的事。
A. “我”在爬天都峰时遇到一位老爷爷
B. “我”和老爷爷在天都峰顶照相
C. “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D. 爸爸说“我”和老爷爷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给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屏)障
A.pín
B.píng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 奥密 博斗 无可奈何
B.辫子 猛列 既使 精疲力竭
C.严历 痕迹 幼想 横七竖八
D.疲劳 求饶 排练 腾云驾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晚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B.《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叶圣陶写的。
C.读完《老人与海》,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D.他因为取得了好成绩,所以一点儿也不骄傲。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庞大(pánɡ) 拯救(zhěng)
B.石级(jí) 嘶哑(sī)
C.铁链(liàn)嗅觉(xiù)
D.攀登(pán)辫子(biàn)
6、下列词语带点字与“成绩”的“绩”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纪念
B.纪昌
C.一剂汤药
D.既然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拟人和对比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白鹅》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C.“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是一个比喻句。
D.“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是一个夸张句。
8、按原文填空。
(1)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___________)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____________)。
(2)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麻雀,想(________)自己的(_________)。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_________)的声音。
(3)君子(____________),不成(___________)。小人反是。
(4)名不正,(___________);言不顺,(____________)。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溪头卧剥莲蓬。
【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词人辛弃疾,其中____________是词牌名。
【3】此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小儿的顽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写出一句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吗?试着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 ”的响亮回答。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1)低沉、郁闷。______
(2)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______
(3)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______
【2】下面句子中与“谁又敢怎么样呢?”意思一样的是( )
A.谁都敢怎么样。
B.谁也敢怎么样。
C.谁也不敢怎么样。
【3】请在最后一段划横线处补充合适的句子。
【4】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会怎样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松树
松树,不是寻常的树木可比拟的。不管是暖和的春天、炎热的夏日、清爽的秋季,或是寒风透骨的隆冬,它都一样青葱苍翠和茂盛,充分表现出坚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春天里,草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松树也不甘示弱,在和煦的阳光下蓬勃地生长,静静地听着人们的赞美。转眼间,炎热的夏天来了。阳光虽然猛烈,但是松树的叶子,长得密密麻麻的,一点儿没有怕热的样子。它还不时随着风儿摆动,发出悦耳的松涛声。
秋风过后,梧桐的叶儿开始脱落了,其他的树林也都披上了黄色的衣裳;往日顽皮的小草,也不再那么活泼了,一副无精打采、憔悴的模样。只有直立的松树,依然昂着头,任由风吹霜打,流露出一股英勇不屈的气概。
在呼呼的寒风吹袭下,草儿全都枯萎了。有些树枝上仅剩的黄叶,也都剥落了,余下光秃秃的残枝,在北风中战栗。这时,就只有那苍劲的松树,仍然披着翠绿的衣裳,英勇无畏地挺立着。天气越是严寒,越是显出它那坚强刻苦的性格。
我们要像松树一样,有坚强的意志,有刻苦耐劳的精神。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使它成为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段话。
松树一年四季坚强不屈。春天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_顺序来写的,总体的结构是_________。
【3】请给句中带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小草一副无精打采、憔悴的模样。( )
(2)余下光秃秃的残枝,在北风中战栗。( )
(3)只有直立的松树,依然昂着头,任由风吹霜打。( )
【4】第②自然段中“松树也不甘示弱”中的“不甘示弱”指的是( )
A.不长枝叶
B.长出嫩绿的新叶
C.蓬勃地生长
D.静静地听着人们的赞美
【5】“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请你针对短文提出一个问题再回答
我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称赞了松树什么精神?请你列举出一个具有松树品格的人,并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喧闹__________ 清楚__________ 坚硬__________
【2】作者在海上看繁星有什么独特的美?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上文边想象,请将你脑海中出现在“月夜”“星空”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这是你学过的课文片断,先看看后面的问题,再认真读读课文,完成练习。
它们或象征着( ),或隐喻着( ),或呼唤着( ),或赞美着( );有的是( )的标志,有的是( )的图腾;它烘托着( ),燃烧着( )……总之,它代表着( ),代表着( ),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 )。
中国结表现着( ),饱含着( )。
【1】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第一段话主要写了 ,文中的“……”表示 。第二段话是对第一段话的 。
【3】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
有的 _____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嫦娥三号”探秘》(节选),做题。
“嫦娥”这个美丽的名字,一直以来都寄托着人们对月亮的无限向往,因此“嫦娥奔月”的神话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如今,随着“嫦娥三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九天揽月”已不再是传说。
“嫦娥三号”是中国制造的登月探测器,可以开展着陆器悬停、避障、降落及月面巡视勘察等工作,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虽然被称为“车”,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而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最高智能的机器人。它的底部移动装置由六个金属轮组成,具备前进、后退、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能力。如果将移动装置看作月球车的“腿”,月球车中部的仪器仓就是它的躯干,在金属薄膜的包裹下,里面装有机械臂、红外成像光谱仪等探测设备。虽然它的个头小,但是探测功能强,不仅可以巡视月球表面,还要探测月球内部。月球车通过轮子“行走”,轮子上面是一个“箱子”,两侧分别有两扇能活动的太阳能板,中间有一个“桅杆”,上面有它的“眼睛”——相机。在它上面还安装了一台雷达,可以边走边探测月球内部的结构变化,此外着陆器上搭载了七套设备,包括一套天文望远镜,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由于月球昼夜温差大,月球表面也不平坦,有坑、石头等,还有月尘,科学家们设计制造的月球车能自主导航,自己选择路线,在月面上、下坡都可以避开障碍,自己指挥仪器操作,最后把数据传回地面。
月球车自重120公斤,就像是一辆“公交车”,如果搭载着20公斤的科学探测仪器,它可以在月球上3公里范围内连续行走10公里,使中国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
【1】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可以________。
【2】为什么说“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嫦娥三号”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球车在月球上能做哪些事?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5】“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有什么重大意义?你还知道我国其他什么重大发明呢?请写另外两个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闯关。
1.春雨过后,鲜嫩的竹笋从土里长出来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1个错别字,3个病句)
我非常喜欢酷爱书法。无论是刚劲有力的大字,还是清秀玲珑的小楷,我对它们都有特殊的感情。炼笔挥毫已成为必不可少我生命中的内容。家里人都希望我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我绝不会辜负他们的失望。
17、我会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我肯定李明这次数学考试可能得满分。
2.清明节那天,到烈士陵园。
18、修改下面这段话。(共有6处)
喜欢跳舞,每天坚持训练。上一周,我在班级连欢会上演唱了一段孔雀舞, 同学们一起不约而同地给予我激烈的掌声,我喜欢跳舞了更加。
_____________
19、妙笔生花。
题目:未来的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