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德阳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能在中考取得好成绩,从现在起到6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该句无语病)

    B. 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却处理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该句成语运用恰当)

    C. 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该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D. “铭”是古时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讲究押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该文学常识表述无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官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不要掺杂私人感情。

    B. 一辆汽车在他跟前突然刹住,吓得他脸色煞白

    C. 科学工作者们每到关键时刻,都会全身心投入,甚至到了目不窥园、废寝忘食的地步。

    D. 在学校“品书香润情操读书节”活动中,李老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同学们受益匪浅。

  •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自由颂》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我们学过他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巴金是现代作家。他的“激流三部曲”是长篇小说《家》《春》《秋》。

    C.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

    D.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是他的散文名篇。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B.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目的是旨在让孩子们健康发展,先“成人”再“成才”。

    C.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经至少建成了60万个“农家书屋”,这些书屋已经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

    D.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建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南越王赵佗自立为武帝,然上贵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是以海内安宁殷富。

    (节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孝文帝:汉文帝刘恒。②奉:继承。③绨(tí)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不 发 兵 深 入 恶 烦 苦 百 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便民之事,辄止,以利民。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孝文帝在位时为什么能“海内安宁殷富”。(写出两点即可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

    2“酒酣胸胆尚开张”中“开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蕴涵的情感。

    4这首词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内容或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______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加“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是在危难关头承担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是一位豁达的词人,在逆境中也常常保留着积极的心态。如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____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仕途坎坷,却仍不失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读诗词来涵养气质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普通一员的我们,更要坚持读点诗词,并从中涵养气质。

    读诗词养点浩气。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选文内容,④、⑥两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3选文第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5选出下列诗句不适合充当选文第段的论据的一项(  )

    A.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B.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谈谈你读了选文后有什么启示?

  • 10、阅读《赛里木湖·果子沟》,完成下面小题。

    赛里木湖·果子沟

    ①乌鲁木齐人交口称道赛里木湖、果子沟。他们说赛里木湖水很蓝,果子沟要是春天去,满山都是野苹果花。我们从乌鲁木齐往伊犁,一路上就期待着看看这两个地方。

    ②车出芦草沟,迎面的天色沉了下来,前面已经在下雨。到赛里木湖,雨下得正大。

    ③赛里木湖的水不是蓝的呀。我们看到的湖水是铁灰色的。风雨交加,湖里浪很大。灰黑色的巨浪,一浪接着一浪,扑面涌来。撞碎在岸边,溅起白沫。这不像是湖,像是海。荒凉的,没有人迹的,冷酷的海。没有船,没有飞鸟。赛里木湖使人觉得很神秘,甚至恐怖。赛里木湖是超人性的。它没有人的气息。

    ④湖边很冷,不可久留。

    ⑤林则徐一八四二年(距今整一百四十年)十一月五日,曾过赛里木湖。林则徐日记云:土人云:海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其水亦不可饮,饮则手足疲软,谅是雪水性寒故耳。林则徐是了解赛里木湖的性格的。

    ⑥到伊犁,和伊犁的同志谈起我们见到的赛里木湖,他们都有些惊讶,说:真还很少有人在大风雨中过赛里木湖。

    ⑦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车到果子沟,雨停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但是果子沟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美的印象。

    ⑧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

    ⑨从伊犁返回乌鲁木齐,重过果子沟。果子沟不是来时那样了。草、树、山,都有点发干,没有了那点灵气。我不复再觉得这是一个仙境了。旅游,也要碰运气。我们在大风雨中过赛里木,雨后看果子沟,皆可遇而不可求。

    ⑩汽车转过一个山头,一车的人都叫了起来:哈!赛里木湖,真蓝!好像赛里木湖故意设置了一个山头,挡住人的视线。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

    真蓝!下车待了一会,我心里一直惊呼着:真蓝!

    我见过不少蓝色的水。春水碧于蓝的西湖,比似春莼碧不殊的嘉陵江,还有最近看过的博格达雪山下的天池,都不似赛里木湖这样的蓝。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湖面无风,水纹细如鱼鳞。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湖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

    上了车,车沿湖岸走了二十分钟,我心里一直重复着这一句:真蓝。远看,像一湖纯蓝墨水。

    赛里木湖究竟美不美?我简直说不上来。我只是觉得:真蓝。我顾不上有别的感觉,只有一个感觉——蓝。

    为什么会这样蓝?有人说是因为水太深。据说赛里木湖水深至九十公尺。赛里木湖海拔二千零七十三公尺,水深九十公尺,真是不可思议。

    赛里木是突厥语,意思是祝福、平安。突厥的旅人到了这里,都要对着湖水,说一声:赛里木!

    为什么要说一声赛里木!是出于欣喜,还是出于敬畏?

    赛里木湖是神秘的。

    (选自汪曾祺《天山行色》)

    【注释】①赛里木湖:位于中国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境内的北天山山脉中,紧邻伊犁州霍城县,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②林檎: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小而圆。

    【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乌鲁木齐——伊犁

    风雨中的赛里木湖,汹涌、荒凉

    ________

    雨后的果子沟,②________

    陶醉

    伊犁——乌鲁木齐

    晴天的果子沟,发干、无灵气

    ________

    ________

    惊叹

    【2】联系文章上下文,指出文中第③段与第段加点的两处“神秘”的不同含义。

    【3】整合文章的相关景物特征,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段推荐语,向小姨推荐赛里木湖或者果子沟。

    小姨:明年春天准备和家人去乌鲁木齐玩,有什么要推荐的景点吗?

    我:________

    小姨:听你说完,我现在就想去了!

    【4】汪曾祺曾说:“其实看山看水看雨看月看桥看井,看的都是人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文中读到怎样的“人生”。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②段来看,宋代诗词大家苏轼的读书感悟是“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B.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表明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的。

    C.从第④段来看,读者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疑问,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这才是严谨的“遇见”。

    D.第⑥段引用杨绛对读书的形象比喻,呼应题目,并希望读者都能成为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事实论据。

    3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那天,和一位班主任聊起初一的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我说,我家男孩虽然初一了,但是心智情商好像还是停留在小学5年级的样子,这位班主任严肃的说,我和他们说过,“进入初中后,没有人会把你当孩子了,你必须逼迫自己快速成长。”我点点头,好像有道理。然而,在前面阅读文本中,龙应台这样说,“孩子,你慢慢来”,好像也有道理。我们在这个多彩的世界前行,到底该“快速”还是该“慢慢来”呢?结合自身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围绕“快和慢”的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3.请将题目及文章写在稿纸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