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精卫填海》选自( )
A.《列子·汤问》
B.《山海经·北山经》
C.《韩非子·喻老》
D.《世说新语·雅量》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无论……都……
(1)( )天气怎样,我们的运动会( )要按时举行。
(2)南京长江大桥( )雄伟壮观,( )十分坚固。
(3)很多孩子( )战争失去了家园,( )成了难民。
3、下列词语与联想的人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腾云驾雾:孙悟空
B.刀枪不入:普罗米修斯
C.三头六臂:哪吒
D.神机妙算:诸葛亮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力量、扎煞羽毛、奋力攀登”词语搭配都正确。
B.“白发苍苍”是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这样的词还有眉清目秀、慈眉善目。
C.“安然”是悠闲自在的意思,可以用来描写人得意的样子。
D.“马小跳总是丢三落四,大家都感到无可奈何。”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正确。
5、下列句子中,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B.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C.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D.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6、“古来征战几人回”是( )
A.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7、[量词搭配]下列量词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座高山 一头小鱼 B.一面白线 一粒豌豆
C.一道后门 一根细丝 D.一棵高楼 一种工程
8、(一)听短文回答问题。
1.这段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
2.作者从__、__的用途写出了竹子“全身是宝”。
3.“岁寒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
4.竹子最突出的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听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了”在诗中的读音应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3】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_______和_______,也表达出诗人对__________的赞美之情。
【4】诗的后两句给人( )的启示。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一寸光阴一寸金
C.一年之计在于春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蚕
①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②我们家门口有几株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的蚕卵。等桑叶长到榆钱大小的时候,蚕种上便有许多极小极小的蚕在蠕动。蚕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的。
③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经撒了一层剪成细丝的嫩桑叶。这是母亲带着我从桑树上摘来的,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
④蚕一天天地大起来,桑叶也一天天地剪得粗起来。等蚕长到半寸来长的时候,小匾换成大匾,就开始喂整片的桑叶了。每天清晨,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吩咐我洗了手,用毛巾把一片片桑叶擦干,再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匾里。
⑤蚕越来越大了,待在一个匾里太挤了,就分成两个匾,再分成三个匾…… 匾一个又一个地增加着。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把隔壁的一间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当作养蚕室,把七八个匾都搬了进去。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⑥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⑦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她腰酸背痛。我和姐姐也常常起来帮忙。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姐姐把桑叶大捧大捧地放进匾里。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⑧蚕“上山”了。它们被捉到用一束束麦秆扎成的“山”上。几天以后,“山”上结满了白的黄的茧子。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⑨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1】读短文,根据蚕的生长过程,补充下面的内容。
(______)——极小极小的蚕——(______)——蚕越来越大——蚕快“上山”——蚕“上山”——(______)
【2】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用上“一片片、轻轻地、均匀地”几个词语,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⑤⑦⑨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②至④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特别仔细?请选择一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材料一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然后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蝉的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它之所以产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
材料二
蝉卵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qí)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鱼形幼虫在鳍状物的帮助下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附着在树枝上。它的触须可以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但,它的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落到地上后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找到适当的地点,就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几分钟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便钻下去不再出现。
(1)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①蝉在细枝或枯草上产卵。
②蝉每次生卵的总数为三四百只。
③蝉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而产大量的卵。
④蝉卵落到地上后躲藏到土穴中。
(2)请根据材料二,说说刚产出来的蝉卵形状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联系生活或根据以上材料内容提一个关于蝉卵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4)夏季,我们曾经常听到蝉在树上鸣叫。如今,随着环境变化,那鸣叫声少了很多,许多昆虫、动物的生存也愈发艰难。请根据自己了解的信息,写一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
12、精彩赏析阁。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说着,他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1)用“既然……就……”造句。
(2)读了这段话,请抓住带点的词句提出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思考。
我的问题:
我的思考:
(3)你认为“我”的父亲说得对吗?为什么?
13、阅读。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心中铭记着这样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如粒粒沙子,堆成了小沙丘。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正因为我信奉这句话,所以受益匪浅。
一次自然课上,老师对我们进行一次小测验。老师别出心载地出了一道课外题,问鱼有什么内脏。同学们都给难住了,有的傻愣愣地瞪着黑板,有的皱着眉头咬笔杆……而我呢,略加思考,便胸有成竹地在试卷上列出:肝、鳔、胆、肠……一鼓作气写了出来。几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拿了个100分。同桌半开玩笑地说:“石蕾,你是不是在考试之前解剖过鱼呀?要不怎么对它的内脏了如指掌?”我神秘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上个星期天,我看奶奶剖鱼,鱼的内脏刚被掏出来,我就像个“小问号”似的缠住奶奶,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奶奶没法
子,只好依次报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也不知什么缘故,我记得特别牢,一个个都好像在脑海里扎了根似的。谁知这“留心”而来的“学问”,竟在这次考试中用上了。啊,我这个100分可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送给我的啊!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使我不但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而且在生活中也受益匪浅。一天,我无意中看到姐姐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一串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绽开了笑脸。”我猛然想起,我们学校的花坛里也有几盆一串红,可是全都是秋天开的呀!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姐姐,姐姐拍着我的头说:“小蕾,真谢谢你,我把映山红和一串红给混起来了,这篇文章我还想投到《扬子晚报》呢!若被登出来,岂不是闹了个大笑话!”我心里喜滋滋的,更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妙处。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请找出文中的六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处处留心皆学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4】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列有关“银杏”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银杏
材料二:
银杏,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其有着2.7亿年的漫长身世,可惜环境破坏、人类移栽对银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
【1】从材料一中我们猜测此时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
【2】读了材料二,我知道了关于“银杏”这样的知识:①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_
【3】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因为四季轮回,我们感受着自然变幻,体味着春华秋实。请你写出一句有关季节的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写句子。
(1)根据例句中冒号的用法,任选一个内容,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机灵的小猴 专心的小亮 热闹的菜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加点字表达的感情,仿照例句,补充句子。
例: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她笑起来,眼睛____________________
(3)注意加点部分是怎么描写颜色的,仿写一句。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段话中有六处错误,请修改。
周日下午,小宇与小亮看电视在一起。演员们精致的表演,使他们不禁忍不住笑起来。
他俩边看边谈。他对他说,“不讲卫生的人,是一种极坏的作风。”小亮听了,连连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薇薇默写的诗句,请你用修改符号帮她修改正确。
①春潮带用晚来急,野度无人舟自横。
②等闲东风识得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修改下面这段话。(两个错别字,三处病句)
我特别喜欢游泳,每天都坚持练习。工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学校组织了一次游泳竟赛,同学们都忍不住情不自禁地为我鼓掌,我果然获得了一等奖。老师告诉我们,好成绩的取得,跟是否勤学苦练有很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1)爷爷给我讲了许多过去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30分)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请以家乡的景物为题材,写一篇习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