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论恰当的是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承包经营责任制 B.增强企业活力
C.打破“铁饭碗” D.改革分配方式
3、厦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许多特殊荣誉。在近代史上,该地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回想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A. 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 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战28年,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D. 有28个国家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5、结合所学知识,从下面这些关键词中,你可以知道这位科学家是( )
①中国女药学家 ②发现了青蒿素 ③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钱学森
B.屠呦呦
C.杨利伟
D.莫言
6、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提供宝贵实践经验的是
A.西藏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7、如图所示,我国粮食总产量与棉花总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8、2019年10月1日,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阶段
③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④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侵略了我国的友好邻邦朝鲜
B.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
C.台湾乘朝鲜战争机会反攻大陆
D.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地威胁了新中国安全
10、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旧时代终结的标志。请问下面属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B.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对外开放的首先突破口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建立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的开发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2、疫情期间里,同学们在家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林州市红旗果网展开调查,下面是他们收集的材料。据此判断,他们写的调查报告的关注点是( )
林州城市双创·清洁家园:小池社区娘子军 |
2020年2月29日,林州市散煤清零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要求做好散煤清零、双替代等环保工作,不断提升大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
2020年植树节前后,林州市全市各镇(街道)累计栽植各类苗木20000余株,栽植面积350余亩,为红旗渠畔新添一抹生态之绿。 |
A.经济建设成就
B.新能源的推广
C.生态文明(环境)建设
D.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1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14、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A.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C.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D.人民风俗习惯的变化
15、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学习笔记,他学习的主题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公私合营
C.国有企业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新时期,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的外交活动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印尼万隆会议
C.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马克思主义千条万绪,归根结底一句话,造反有理……”这段描写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情景( )
A. 五四运动时期 B.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土地改革时期
18、春节以来,很多城市用一场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的快闪,演绎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伟大的祖国诞生的标志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开国大典
19、下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下列选项中不属于70年代外交的事件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改革开放
20、某校团委会和学生会共同发起了“崇尚英模,献身科学”的校园网络活动,随即在全校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若让你选择一位科学家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A. 焦裕禄
B. 邓稼先
C. 王进喜
D. 雷锋
21、城市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进步。
(1)20世纪50年代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世纪80年代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_____________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23、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一一
(2)彻底催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一一
(3)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一一
24、 材料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词:①红卫兵 ②大炼钢铁 ③特区 ④两个凡是 ⑤一带一路 ⑥原子弹 ⑦西部大开发;⑧公私合营。
将材料中的关键词的序号,填入下列时间轴对应的历史时期
A:______;B:______;C:_____。
25、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体制。
26、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________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7、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________;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________。
28、根据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9、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衣:
(1)买衣服要凭____,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____、____的方式。
食:
(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
(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____、____,____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住:
(1)住房比较____,室内设施简单。
(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____和___明显改善。
30、到 _______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的___________ 变为____________ 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 __________ 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 _____________ 阶段。改造中的创举_________________
31、“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的原因是什么?到1956年底国家对那些工业进行了怎样的改造?它的意义又是什么?
3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1953年开始,我国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采取了重大经济措施,使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2)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34、政府采取的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材料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式,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2)据材料二,指出“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上有什么愿望?这一运动的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请你任举一例。
材料三: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1978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已开始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4)材料三中“邓的改革程序”开始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份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粮食生产 | 5.05亿千克 | 6.70亿千克 | 7.17亿千克 |
(5)材料四中,风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农村哪一经济体制的推行?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
材料五: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6)材料五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