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__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_______。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微云。《月光曲》
2.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读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就想到陆游“位卑_______________。”那赤子情怀;想到曹植“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视死如归的精神;还想到李纲“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那铮[zhēng]铮誓言;更想到伟人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 。”那豪迈气概……这是多么宝贵的民族之魂啊!正如鲁迅所言:“惟有民魂是_______________,惟有他 ______________ ,中国才有真进步。”
2、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好习惯,请认真听老师念短文,再完成填空练习。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春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1】自古以来,诗文常以 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万树垂杨”写 ,“阡陌杨柳”写 ,或竟称春天为“ ”。
【2】作者认为杨柳有特殊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短文最后一句“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辨字组词。
抡( ) 寇( ) 赏( ) 躁( ) 沏( )
抢( ) 冠( ) 裳( ) 燥( ) 彻( )
4、填空。
(1)《童年》是苏联作家( )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 )体小说,讲述了( )四岁到十一岁的童年生活。
(2)《小英雄雨来》是中国作家( )的一部中篇小说,在( )战争中,雨来不断成长,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最终如愿参加了( )。
(3)《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 )的( )体小说。以一个四年级小男孩( )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渗透着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爱。
5、其他物的生长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这三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天是__________的季节。
6、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直接描写下雨的季节并赞美这场及时雨的诗句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从视觉上进一步描绘夜雨景色的诗句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含有“潜移默化间对事物产生影响”意思的诗句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锦官城”是指现在的城市( )
A.锦城。
B.官城。
C.成都。
D.德阳。
【5】下面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句句是“雨”,处处是“喜”。
B.诗人抓住这场雨的特征细致地刻画了春雨的夜景。
C.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D.诗中颈联五六句只写了夜的黑,与“雨”“喜”毫无关联,实乃败笔。
7、古诗阅读
(甲) 十六字令 (乙)望岳(节选)
毛泽东 杜甫
山, 造化钟神秀,
刺破青天锷未残。 阴阳割昏晓。
天欲堕, 荡胸生层云,
赖以拄其间。 决眦入归鸟。
【1】解释词语 钟:_____
【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六字令》和《望岳》分别为甲、乙两首诗歌的题目。
B. 两首诗歌都突出表现了“山”之巍峨高耸。
C. 两首诗歌都借描绘“山”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诗人心中建功立业的豪情。
D. 甲被称为词中“小令”,乙被称为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
8、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三军: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怎样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
山林之晨
杨炳阳
雨,忽急、忽缓、忽飘、忽洒地下了一夜,就在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雨悄然而住了。就在这迷蒙的早晨,我信步踏上了幽深的小径。
四周满溢着泥土的芬芳,混杂着草香、花香,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那些圆圆的、亮亮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树枝上和草叶上,闪闪烁烁。走了不久,我的衣襟已是湿漉漉的了。我不禁想起了“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诗!
山林中的小歌唱家——小鸟,倏地一下,已从这边的树枝上飞到了另一边,抖落了身上的颗颗“珍珠”,愉快地唱着,叫着。那叫声,时而婉转,时而酣畅,或许是因为“鸟鸣山更幽”的缘故吧!
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诗,如画,如幻。山披着雾,雾拢着山,绿色透着白色,白色浸着绿色,好似一种飘飘然乘云欲飞的感觉,又好似一幅清幽曼雅的山水画。
渐渐地,群山好像一个维吾尔族少女,掲开脸上白色的轻纱,脸颊飞起了一抹的淡淡红云,脱去白色的纱裙,换上了淡橘黄色的缀着珍珠的衣裙,那珍珠太小了,又太多了,有的地方亮晶晶的一片,有的地方只折射着一缕光芒。在这迷离的地方,我不由得注目凝望,看着看着,群山已悄然无声地穿上了深绿色的长裙,霞光围绕着她美丽的身躯,为她镀上了一周金色的光晕……这时,一束阳光斜射着我的眼睛,我眯起眼来,望着这阳光的恩赐,心里涌起了一种庄严、圣洁的感觉。
恍惚之中,我仿佛也成了花丛中的一朵,草中的一株,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悠远深邃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此时此刻,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激动不已,我想高歌,我想吟诵,我想欢呼,我想雀跃。哦!不!何必破坏这份属于山林的清幽呢?只要深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就足够了,并在心底高喊一声“我爱你,山林之晨”!
【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山的色彩美。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山的形态美。
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山的色彩美。
D.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3】这篇短文运用了大量的想象。请用“﹏﹏﹏”在文中画出一处,并为此作批注,写写其作用。
。
【4】第2~5自然段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运用了___、____等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短文是《将相和》中的一个故事,“将”指的是________,“相”指的是________。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写在文章开头的“____”上。
2.阅读短文可知:“将相和”,则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将相不和”,则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习题。
【材料一】
细雨是草原以外人家的一个小女儿,这个大草原上,没有哪一个少女能像她这样灵动细巧。细雨飘飘忽忽地在人群里闪动,男女老幼全都张开双臂欢迎她。她来的时候,大草原一片干枯。她嘻嘻一笑,便轻轻落在毡包外面。细雨越来越开心,她钻进土里,摇动每一棵枯草的根须,她不知道草儿们是草原母亲的发梢。一眨眼,草原全都绿了,青亮亮的样子让人直发愣。
【材料二】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材料三】
雨是最寻常的。细雨无声无息地下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密密地斜织着,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静静往下滴着。不远处的草地上,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材料一”中,作者把雨称作“草原的少女”,突出了雨“_____”的特点。“材料二”中写雨的这个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材料三”则是通过把雨比喻成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的特点。三则材料中,雨的共同特点是_____。
【2】作者观察不同的景物,观察角度的远近距离也不同,联系“材料三”,将表格填写完整。
景物 | 观察角度 |
| 近 |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
【3】这三则材料表达了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如果用一个字表达这种情感,这个字是_____。
【4】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雨儿落在地面上,像敲小鼓;雨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 )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仲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散了,随手扔出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过去,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请简单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语言。
(1)①补充动词:从我们肩膀上______过来
②解释加点词语:鏖战犹酣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从用词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文,说文章最后“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的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挥想象,试描述一下画线句子所说的老师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门边有个位置
①每次纯净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鞋子在门外脱下来,穿着袜子,绕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我总过意不去,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也很干净。
②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纯净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水的业务。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我说:“我们都一样,只不过方式不同”。他听了,得到安慰似的笑笑。
③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位师傅扛着水进来。儿子用手扇着鼻子:“嗯,有一股气味。”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这小子不肯罢休:“你没闻到啊?一股的气味。”我怒火中烧,伸手就打。不料,这小子揭竿而起:“打我干嘛?就是臭,臭脚臭袜子的臭。”我一下子呆住了,但还心存侥幸,走到门边的师傅没注意也没听见。可是,他站住了,扭过头来,满脸通红,歉疚地说:“别怪孩子,都是我没注意。”
④再来时,这位师傅不再是脱了鞋径直走进来。他在门外弄了好长时间,才进了客厅——脚上套了两只绿色的、类似塑料袋的鞋套。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在彼此间心照不宣。我劝他无须这样小心,他笑一笑:“服务总是讲究质量的。”然后匆匆地干活,匆匆地走。那双绿色的鞋套,一直让我不安。
⑤门边有个位置!我忽然产生灵感。把饮水机安置到这个地方。这样不要套什么鞋套,开门,一伸胳膊就可以换水。一次次地来,他好像没有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我感到很安慰,不希望他体察到我的用心,这点小小的方便,还需要别人在意么?
⑥几天前,楼上的一位老人喊住了我,打量了我好半天:“好人!”一声惊叹吓了我一跳:“为什么啊?大爷!”老人说:“送水的那位师傅见人就讲,你为了让他方便,把饮水机移到门边,这让家里人进门出门都不方便啊!”我有点不好意思,那点微不足道的方便,竟然被送水师傅郑重地提起。
⑦老人说:“谁家的门边没有位置?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
【1】文中两位主人公分别是______和______。请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将故事情节图补充完整。
从图中可以发现,引发故事发生变化的关键事件是______。
【2】根据字典义项:文中“心照不宣”中的“宣”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联系上下文,“我”与送水师傅“心照不宣”指______。
【3】从文中划线的句子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_的人。
【4】文中的“我”还有哪些举动也可以看出“我”是这样的人,请联系短文用洁的语言概括两处____________
14、课文阅读吧。
灰椋鸟
徐秀娟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惊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文章脉络清晰,先写了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
【2】灰鸟是怎样归林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眼中,灰惊鸟一开始是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从“我”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出“我”对灰惊鸟的________之情。
【5】文章用了很多笔墨来写树,请你写出两处写树的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写灰鸟,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地写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提到戏曲用语。请用“亮相”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16、句子练习。
1.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当前的不幸处境,难道不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4.成长路上的关爱、叮咛与教诲,我都将铭记在心。(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为直接引述句。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改为直接引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式转换。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转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转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转变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转变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句子改写为转述句。
1.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担心你会渐渐忘记中国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琪问托米:“你在哪儿找到这本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男孩马上跑到猫跟前:“请你告诉我,在哪里能找到小狐仙?”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或难忘的的场景,请以《我的美好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确定好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内容真实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②按照一定顺序来写,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③文中不得使用真实姓名,如果出现人名:请用“爸爸”“妈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称呼, 同学请用“明明”“红红”“丁丁”等称呼。
④写完后,读一读,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对自己写得最满意的2处做批注。
⑤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