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句子,填上合适的标点。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____)包容着世间的一切(____)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____)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____)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____)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____)
2、古人见浮云联想到游子,见落叶联想到衰老,透过贴切精彩的联想可以呈现更优美动人的情境。那么“圆月”让人想到 “长城”让你想到
“奔腾不息的河流”让人想到 。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_____)
(2)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_____)
(3)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_____)
4、填空题
1.(____)冲进船长室,用手枪朝新船长头上就是一枪,那新船长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了。
2.新船长被吊在(____)示众,他的罪恶行径得到了报应。
3.鲁滨逊离开小岛时,带走了(_____)笔钱。
4.鲁滨逊出事后,税务官怕他永远回不来接受应得的财产,于是,就把其中的三分之二拨给了(_______)。
5.鲁滨逊的名字在(_______)登记在册。
5、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 )。
(2)《草原》的作者是( )。
6、课内阅读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天净沙是_________,秋是__________。
【2】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副_______________图。
【3】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①,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
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注释)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
A. 雄奇阔达 B. 苍凉悲壮 C. 落寞凄清 D. 清新飘逸
【2】下阕则写出梅花( )的品质。
A. 高洁 B. 卑微 C. 畏惧风雪 D. 不畏酷暑
【3】“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比喻 B. 拟人 C. 对偶 D. 夸张
【4】“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美丽的歧视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个打击。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当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
“祝贺你——”我说。
“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 )糟蹋爹娘的钱,( )耗费自己的青春。( )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 )没有文盲了。’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窝囊的人……”
3年后,我回到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
我去看张老师,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了一张旧照片,照片上,一位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张老师说:“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我头朝下转三圈……’”
“后来呢?”我问。
“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一直回味着大伟所遭遇的满含爱意却又非常残酷的歧视。我感到,那“歧视”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大伟和那位在埃菲尔铁塔下留影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人生征途中,张老师的“歧视”肯定是最宝贵最美丽的。
【1】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既……又…… 只要……就…… 要是……就……
【2】这篇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超过8年的故事,文章是用8年前→大学三年级时的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示时间顺序的短语连接起来的。
【3】为什么张老师“歧视”学生所说的话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请从文中找到答案,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4】文中分别写了“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和“大伟突然泪流满面”这两句话,我知道张老师老泪横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大伟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题目《美丽的歧视》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张老师的“歧视”虽然残酷,但充满着爱意。正是这样的歧视激发出大伟和那位在埃菲尔铁塔下留影的学生心底最坚强的力量,让他们拥有了美丽的人生。
B.歧视学生本身是不对的,“美丽”一词只是为了维护张老师的形象。
C.“美丽”与“歧视”本身是一组矛盾的词语,这样的题目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10、阅读理解。
“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资金转向实体经济,从而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子;同时,要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激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古为今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工匠精神的精微阐释。如古代描述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用“切、磋、琢、磨”来展现其中的______;又如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表现的是______;又如《考工记》中倡导的“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表现的是学习传承;再如,《庖丁解牛》中十九年不换刀,一心研究解牛的厨师表现的是_____。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匠人匠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
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既是受“大国工匠”的带动,又是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匠人愈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愈发推崇,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也更为肥沃。
涵养工匠精神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创造保障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劳动者只有进行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
【1】“涵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能控制情绪的功夫;②蓄积并保持。在“涵养工匠精神”中,“涵养”应选第________中解释。
【2】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入短文中的横线上。
尽心尽力 专注执着 仔细认真
【3】结合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广泛认同,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______
(2)有了制度保障,加强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就能涵养工匠精神。 ______
(3)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是因为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进行科技创新。
______
【4】写出“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zū zhū)桂花,长得并不茂盛(shèng chéng),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óng)地上。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不久,它嫩(nèn nèng)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1】在文中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好意难却:_________________
(2)郁郁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把句子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桂花在 季开放。
(2)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 ;二是 。
(3)因为 ,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12、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恬静——_____
反义词:波涛汹涌——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描写现实场景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选段中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分别是:①月亮初升图;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第2、3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_______,第4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第5、6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柔和舒缓
C.高昂激越 D.悲伤沉闷
【5】与选段的意境相符的诗句是( )(填序号)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海上明月共潮生
C.湖光秋月两相和
D.烟笼寒水月笼沙
13、阅读。
①父亲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
②1936年10月19日清晨,7岁的我从沉睡中醒来,觉得天色不早,阳光比往常上学的时候亮多了。我十分诧异:保姆许妈为什么忘了叫我起床?我连忙穿好衣服,这时楼梯上响起了轻轻的脚步声,许妈来到三楼,只见她眼圈发红,却强抑着泪水对我说:“爸爸没了,依现在勿要下楼去。”我没有时间思索,不顾许妈的劝阻,急忙奔向父亲的房间。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母亲流着泪,赶过来拉住我的手,紧紧地贴住我,像是生怕再失去什么。我只觉得悲哀从心头涌起,挨着母亲无言地流泪。父亲的床边还有一些亲友,也在静静地等待,似乎在等待父亲的醒来。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的愁苦和悲痛……
③70年过去,这个场面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早晨不常用早点,也没有床上喝牛奶、饮茶的习惯,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早晨起床下楼,蹑手蹑脚地踏进父亲的房间,他床头总是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香烟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每次许妈都急忙地催促我离开,怕我吵醒“大先生”。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他只眯起眼睛看着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诧异——( ) 悲痛——( )
【2】用“ ”画出描写鲁迅先生去世时样子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的愁苦和悲痛⋯⋯”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希望时间能带走房间里的愁苦和悲痛。
B.“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的愁苦和悲痛”这个说法形象地渲染了当时的悲痛气氛。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没有(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2】用波浪线画出第1~3自然段的中心句。
【3】森林的作用有哪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
B.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
C.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
D.使全球气候变得温暖。
【4】这篇短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
A.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B.森林是“吞水吐雨器”。
C.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D.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5】如果你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作为城市居民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创建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2.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3.空气对我们来说也是宝贵的,所以一切生命都需要它。(修改病句)
4.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5.父亲对我说,打我不是为别的事,就为我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17、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上河图》是幅画。(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被乡亲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照样子,仿写句子)
雪花落满了操场,__________________
2.这,哪里还是戏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3分)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我是一片白云,我将尽力去装点蓝天:如果我___ ,我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1、作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请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写清楚什么事激发了你的理想,注意运用学过的多种描写方法,描写见闻、经历和感受。
②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③文中不得使用真实姓名,如果出现人名请用“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称呼,同学请用“明明”“红红”“丁丁”等称呼。
④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