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过桥,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①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②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③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
④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⑤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
⑥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A.⑤④③②⑥① B.③②⑥①④⑤ C.⑤④③②①⑥ D.③②①⑥④⑤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官吏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从新冠肺炎疫情 以来,武汉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大家的支援从四面八方涌进江城。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③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技术上的 。
A.爆发 骇人听闻 鼎力相助
B.暴发 耸人听闻 全力相救
C.爆发 耸人听闻 鼎力相助
D.暴发 骇人听闻 全力相救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为父死,无所恨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乃幽武置大窖中 羝乳乃得归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状语武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________。她像坐在一片______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_______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_______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 一大片 晶莹 斑斓 笼起 B. 一大堆 银白 银白 浮起
C. 一大片 洁白 洁白 笼起 D. 一大堆 晶莹 斑斓 浮起
6、下面这段话引自霍金2002年8月15日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读后请用其中的原句提炼本段的要点,并同课文做比较阅读,说说霍金在介绍深奥理论时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听众听明白?
“按照我的意见,膜世界启始的更远为吸引人的解释是,它作为真空中的起伏而自发产生。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水液体中包含亿万个H2O分子,它们在最靠近的邻居之间耦合,并且挤在一起。当水被加热上去,分子运动得更加快,并且相互弹开。这些碰撞偶然赋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们中的一群能摆脱它们的键,形成热水围绕着的蒸气小泡泡。泡泡将以随机的方式长大或缩小,这时液体中来的更多的分子参与到蒸气中去,或者相反的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塌缩成液体,但是有一些会长大到一定的临界尺度,超过该尺度泡泡几乎肯定会继续成长。我们在沸腾时观察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膨胀的泡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荀子·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例说明“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
(2)《红楼梦》“护官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虽有乡关之思,但因战争远未结束更要坚守戍边岗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写每天在园内散步,成为乐趣;“______________”写树木茂盛。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归家后在劳作之余放声呼啸,身心舒展,文思泉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以云、鸟自喻,表达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陶渊明对“富贵”和“帝乡”的清醒认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2)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文章的创作目的,即警示后人:不仅要哀悼秦国的灭亡,而且要能够吸取秦亡的教训。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前辈的声威气势,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述后辈的狼狈之相,前后可谓对照鲜明。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_____”一句,描写了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
(2)《离骚》中,屈原表示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只在意自己内在品质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意趣。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吞灭强敌的气势,而“___________”句则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出师败还的结果。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松
石延年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
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
苍藓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
报言帝座抡材①者,便作明堂②一柱看。
注:①抡材,选择木材。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古松高耸挺拔,以盘屈不展为耻,树皮似铁般坚硬,饱经沧桑。
B.领联视听结合,颇有气势,“龙蛇动”“风雨寒”写出了古松的不凡风骨和气概。
C.颈联“苍藓”“丝萝”比喻势利小人,他们趋炎附势登上高位后,目空一切。
D.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表面上写古松,实际上另有寓意。
【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3、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兰槐 B.芷 C.滫 D.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 ,丙文谈学习的③ 。
A.① 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 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 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 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① 论证,乙文运用② 论证,丙文运用③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 对比②类比③ 比喻 B.① 比喻②对比③ 类比
C.① 对比②比喻③ 类比 D.① 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黑胶唱片是最早用来贮存声音信号的载体。最初,它的单面录音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但它拥有高还原度。一经问世,它便成为了上世纪最受追捧的音乐介质,更被视为一种艺术品和高质量生活方式的象征。后来,容量更大、更为便利的CD、MP3等轮流崛起,黑胶唱片即使能最接近原声,还是被边缘化了。而今,黑胶唱片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从2007年起,全球黑胶唱片营业收入持续上涨,黑胶唱片重获青睐。
对于黑胶唱片的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