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创业阶段遇到困难,需要理性分析,一味向隅而泣解决不了问题。
B. 经过近10个小时的徒步跋涉,他们终于到达界岭最高点。面对这种地老天荒的远山,第一次参加户外活动的他兴奋得手舞足蹈。
C. 夜深了,走在灯火阑珊的湖边.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听着近处轻轻掠过水面的晚风,他感到生命仿佛重新开始了。
D. 很多人都说菲茨杰拉德毁在了泽尔达手里,为她负债累累,因她焦虑不安,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密码,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大力________“航天精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不断________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历史业绩,谱写新时代奋斗者的________篇章。
A.弘扬 开发 壮观 B.发扬 开发 壮丽
C.弘扬 开拓 壮丽 D.发扬 开拓 壮观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是欧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分别是《警察与赞美诗》和《羊脂球》。
B. “泰山之阳”是指泰山的南面,“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地名)是在淮河的南面。
C. 古时乘车,站在车内左边侍卫的人叫做“参乘”。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长幼顺序的称呼,“孟、仲、季”是古代表示四季每月先后的称谓。
5、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延迟——耽误 光滑——粗糙 深不可测——一目了然
B.荒僻——繁华 孱弱——强壮 尽态极妍——丑态百出
C.遗憾——惋惜 蹂躏——践踏 漫不经心——专心致志
D.嫌弃——爱慕 涟漪——飘荡 孤陋寡闻——博学多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实际上,这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所谓“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篇》)。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其中,礼义是礼的核心内容:“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记·礼运》)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故习礼,自然是人的立身之本。
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毛诗序》)。故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不仅是言情言志的诗歌文本,更是融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故其自然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毛诗序》)的文化经典。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诗》教、礼教与乐教。在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所谓“六德”者,即知、仁、圣、义、忠、和,以培养品德修养;所谓“六行”者,即孝、友、睦、姻、任、恤,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所谓“六艺”者,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学习文化知识。至春秋后期的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篇》),教授学生,即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的教育目的。
当然,这些教学内容是分时段来进行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而《诗》教、《礼》教与《乐》教,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功能:“其为人也温柔教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可见,《诗》教是让人温柔敦厚而不愚蠢,《乐》教是让人心胸宽广善良而不过分,《礼》教是让人恭俭庄敬而不烦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篇》)足见他非常关注《诗》礼互动文化现象,将《诗》与礼、乐联系在一起。《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周代举行重大礼仪活动,鼓瑟吹笙,颂《诗》奏乐。正如《乐记》所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周人在燕飨朝聘之时,赋《诗》言志,崇尚仁义,恭行礼让。及至汉代,设立五经博士,更加重视《诗》教,《诗》成为经典,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此后,虽然朝代更迭,礼制变迁,但周礼中推崇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内容和《诗》教之旨不仅没有变化,而且日益加强。
孔子等人之所以强调《诗》礼教化,是因为《诗》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又是礼的核心内容,三者合而为一,强调德教,注重个人修养,提倡君子品行,倡导友好往来,崇尚和谐社会。孔子说:“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礼记·仲尼燕居》)讲礼就是讲道理,乐可调节人情,不合情合理之事,君子不为。重要礼仪场所,如果不能赋《诗》言志,行礼就会出错;行礼无乐配合,就显得呆板无味;行礼品德浅薄,就显得虚伪造作。儒家所倡导的《诗》礼教化的思想,礼乐文明的精神,被后来的家风家训所继承,成为教子传家的法宝。
(摘编自王锝《<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是因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足见“乐诗”由心生,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表征着人心的情感与意志。而“乐诗”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又可以作为一种外在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者是将制乐和作诗者的情感与意志推而广之,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如是,“乐诗”也就成为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有删改)
材料三: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季氏篇》里的内容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B.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文化经典。
D.西周自立国以来,在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至春秋后期的孔子,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礼》教与《乐》教分时段进行,其功能也不同:《诗》教让人温柔敦厚,《乐》教让人广博易良,《礼》教让人恭俭庄敬。
B.“礼者,人之所腹也”,故习礼,是人的立身之本;“诗者,志之所之也”,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C.《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D.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朝代更迭,礼制变迁,但周礼中推崇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内容和《诗》教之旨不仅没有变化,而且日益加强。
【3】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引用了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句,下面选项中体现了“兴于《诗》”的一项是( )
A.初中生小车用《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表达对喜欢的游戏角色皮肤的向往。
B.高中生小付通过学习《蒹葭》一诗,了解了《诗经》六义中“兴”这一手法的特征。
C.军校大学生小王通过学习《无衣》,树立了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情怀。
D.研究生小景在撰写《通过文学经典,透视古代的婚姻》这一论文时,引用了《氓》。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诗》礼文化,请根据材料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7、名篇名句默写。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传神地再现了周瑜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潇洒风姿。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北伐失败告诚统治者收复中原要有所准备,不要草率出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声声慢》中,写黄昏时分,梧桐、细雨更让她愁苦难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鼓励同学们发扬冬奥健儿攻坚克难、不轻言弃的精神,学校向师生征集标语,《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最为合适。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印证了周敦颐在《爱莲说》的“晋陶渊明独爱菊”,又让人读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2)李白《蜀道难》中重点从听觉角度描写山间瀑布飞溅的壮观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辩证看待老师、弟子才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月”是诗人们最喜欢吟咏的景物之一,他们创造出了如明月、风月、晓月、江月、残月、素月等意象。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一句中的“孤月”,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一句中的“秋月”。
(2)古典诗词中常以问答起笔,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请再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人问种树高手郭橐驼使树活得长久、长得茂盛的诀窍,他说没什么诀窍,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认为为官治民也是这个道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枻(yì):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②沙棠:木名。据《山海经•西山经》说,沙棠出昆仑山上,人吃了它的果实“入水不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写江上泛舟,经过夸饰、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
B.诗人以海鸥自喻,表明自己已忘却机巧之心,自由自在,即使是神仙也难及,因为神仙还期待黄鹤。
C.诗人认为屈原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又以楚王的台榭凋败表达对楚王的嘲弄。
D.全诗以江上的邀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笔力雄健,气势豪放,请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祐,字承先。祐性聪敏,有行检,及长,有膂力。周文召为帐下亲信。侯莫陈悦害贺拔岳,诸将迎周文,周文将赴之。夏州首望弥姐、元进等阴有异计。周文微知之,召元进等入计事,既而目祐。祐既出外,衣甲持刀直入,叱元进而斩之,并其党伏诛。于是与诸将盟,同心诛悦。周文以此重之,谓祐曰:“吾今以尔为子,尔其父事我。”后从禽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又从战河桥,祐下马步斗,左右劝乘马以备急卒。祐怒之曰:“丞相养我如子,今日岂以性命为念?”遂率左右十余人,齐声大呼,杀伤甚多。敌以其无继,围之十余重。祐乃弯弓持满,四面拒之。东魏人乃募厚甲长刀者,直进取祐。去祐可三十步,左右劝射之。祐曰:“吾曹性命,在此一矢耳,岂虚发哉!”敌人可十步,祐乃射之,中其面,应弦而倒。以功进爵为公,授京兆郡守。高仲密举北豫来附,周文率军援之,与齐神武遇于芒山。祐时著明光铁铠,所向无敌。齐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避之。遭父忧,请终丧圮,弗许。六官建,授兵部中大夫。周文不豫,祐与晋公护侍疾。及周文崩,祐悲慕不已,遂得气疾。周孝闭帝践祚,拜少保。祐与尉迟纲俱掌禁兵。时帝信任司会李植等,谋害晋公护。祐每泣谏,帝不听。寻而帝废。明帝之为公子也,与祐特相友昵,及即位,礼遇弥隆。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茄送祐还宅。祐以过蒙殊遇,常辞疾避之。至于婚姻,尤不愿结于权要。祐少与乡人李穆布衣齐名,常相谓曰:“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言讫,各大笑。后皆如言。及从征伐,为士卒先。军还,诸将争功,祐终无所竞。所得禄秩,皆散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选自《北史·蔡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B. 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C. 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D. 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古代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三年。
B.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C. “婚姻”释义复杂,有时候把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把新娘的父亲称为“婚”。
D. “布衣”顾名思义就是布做的衣服,古人常常借“布衣”来指普通的平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祐自幼聪颖,屡建奇功。蔡祐长大后臂力国人,他对待周文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惟命是从,生擒窦泰,收复弘农,征战沙苑,都立有战功。
B. 蔡祐作战勇敢,所向无敌。每次打仗,他总是亲率士兵,和士兵一齐大声呼喊,敌军见到他以后,都说蔡祐是一只铁打的猛兽,纷纷躲避。
C. 蔡祐头脑清楚,不结权贵。明帝对待蔡祐,常常礼遇有加,但他不愿过多地蒙受皇帝的宠爱,常借病躲避,甚至不愿与权贵结为儿女亲家。
D. 蔡祐少有大志,不贪财物。他少年时与李穆常互相告诫,大丈夫要建立功名。所得俸禄,都分给宗族里的人,去世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叱元进而斩之,并其党伏诛。
(2)祐曰:“吾曹性命,在此一矢耳,岂虚发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赌圣》到《流浪地球》,香港艺人吴盂达甘心作配角二十余年,凭借出色的表演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银幕形象,赢得了“金牌绿叶”的美誉。对吴盂达来说,一个演员重要的不是站在哪个位置表演,而是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能奉献出最好的表演。
某中学生杂志社拟开辟“热点评析”专栏,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位置与价值”这一主题撰文投稿,写出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