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夸赞的是谁的哪篇名作?( )
A.李白《望庐山瀑布》
B.徐凝《庐山瀑布》
C.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 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埏埴以为器 埏埴:揉和黏土
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4、她说 。( )
A.上完课后最好把那些水果吃了 B.课后上完最好把那些水果吃了
C.一上完课后把那些水果吃了最好 D.最好上完课后吃了把那些水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建筑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大家究竟该不该开设“风水学”课程,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B.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C. 我们对于高度重视外语学习却十分轻视母语学习的现象,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必须敦促有关部门特别是职能部门重视并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使用。
D. 阴雨连绵的天气,着实让许多旅行社和游客懊恼,但一些旅行社也以雨为噱头,做起了“雨中赏景”的文章,纷纷推出“雨中游”系列旅游。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余年来,随着工业革命“机器时代”的推进,以及当下全球“智能时代”的崛起,机器代替手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却逐渐意识到手工创造之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独特价值。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懂操作机器的国度,如何生长出灿烂持久的文明。
今天,回归手工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回到人之创造活动的原点——动手体验,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获得机器无法比拟的创造性动能,从而逐渐恢复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振手工并释放其能量,可以使手工艺通过创造性转化不断绽放光彩,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维持社会情感勾连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大致可从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入手。在两套体系的践行过程中,始终穿插着一根主线,即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一些具有文化品质的手工体验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更为大批创业者、手工艺人和手工研究者提供了平台——他们中的一些人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店、开发软件,让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广泛社会传播。与此同时,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繁华商圈中,相继涌现出各种“手工坊”“手作联盟”,从单一的陶器、木工、银饰、剪纸等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容纳手工市集、作品展览、专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此类手工体验空间尝试引导人们从物质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从消费商品转化为消费时间,从普通观看升级为动手体验,带给人们对于休闲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新体验。
民间是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都市中的社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代民间”。目前,在国内重要城市中已经出现一些极富特色的手工体验社区或街道,如北京的大栅栏、史家胡同、什刹海以及上海的石库门老街等,它们大多依托当地保存良好的传统古建筑和闲适的胡同、弄堂文化,进行“在地性”手工项目体验与推广。凭借有别于繁华商业中心的古雅与宁静,社区手工坊除了吸引该社区辐射范围内的中老年人,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年轻人。手工坊和体验者之间的相互塑造,营造了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公众社区生活的品质。
在乡村探索手工业整体再生计划,核心理念是尊重传统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鼓励在地创造性转化。同时,帮助村民构建出能够动手谋生的生态环境,让手工技艺在乡村文化生态中继续发挥作用并得到生命延续。
未来,城市中的青年可能带着手艺返乡开辟一番新天地,乡村中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也会逐渐走入都市生活。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密切互动,将促成更为深刻的文化认同和艺术共融。
(选自孟繁玮《释放手工的能量》,有删改)
【1】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全球“智能时代”崛起,机器代替手工趋势越来越明显之际,人们重新认识到手工创造的独特价值。
B. 回归手工并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通过动手体验逐渐达到恢复文化创新能力的目的。
C. 回归手工可以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使人类重新获得由于机器生产而丧失的创造性功能。
D. 创造性转化手工艺,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的完整性,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指出手工创造在“机器时代”“智能时代”依然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B. 文章第二段论述当今回归手工的目的以及提振手工、释放其能量的现实意义。
C. 文章分别列举实例具体论述在城市与乡村中回归手工、释放手工能量的途径。
D. 结尾指出未来城市与乡村围绕手工可以密切互动,深化文化认同和艺术共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如果只懂得操作机器,那么就无法创造出灿烂持久的文明。关注手工、回归手工应该是很重要的时代命题。
B. 在当代中国可以采用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来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要强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感与参与感。
C.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促进传统手工记忆广泛传播,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才得以进入城市生活,并改变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D. 都市中的社区已经成为手工技艺存活、发展的“现代民间”,社区手工坊凭借古雅而宁静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7、填空。
描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此愤激之语指斥官场,在诗人此前的诗歌中没有出现过,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悔恨之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的教育名言很多,如《论语·为政》中“____,____”两句论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更不会因受挫而改变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写宋武帝挥师北伐的威猛气概“______”,与宋文帝仓促北伐“______”的兵败惨状,形成鲜明对比。
9、名句填空
(1)《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4)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斩木为兵,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
(6)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7)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一句说明“见者远”的真正原因,“_______”一句说明“闻者彰”的真正原因。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一句写弹奏前校音的动作,“_______”一句写弹奏琵琶过程中不同的动作。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路花①
周邦彦
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夜深微漏断,行人绝。风扉不定,竹圃琅玕②折。玉人新间阔。着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愁如春后絮,来相接。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除共天公说。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
(注)①满路花,词牌名。②琅玕,此处指翠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灯花落尽,夜雪鸣窗,运用对仗,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和环境特征。
B.“竹圃琅玕折”用夸张手法写出雪量之大,突出夜晚风雪之势,让人惊恐。
C.“无言”二字兼及外在与内心,言简而义丰;“献枕”则表现主人公难眠的样子。
D.上片前三句写夜雪纷飞的气势和雪夜的静,为后的抒情蓄势,上下片浑然一体。
【2】本词是如何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1】。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不足信也。吾观史鳅【2】,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取材于苏洵《管仲论》
注释:【1】五伯:春秋时的五位霸主;文:晋文公。【2】史鳅:春秋时卫国大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相桓公 相:辅佐
B.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C.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数:多次
D.且各疏其短 疏:列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顾其用之者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
B.徒以有仲焉耳 举曹参以自代
C.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D.仲以为将死之言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管仲生病的时候,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
C.尚有老成人焉
尚且有阅历多办事稳重的人在
D.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所以一定要反复向贤者学习,然后才死去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死于内乱之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王位而争斗不休。
B.桓公后来重用了“三子”,因为他们能满足桓公的各种欲望。
C.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是由于诸侯国的国君不贤明。
D.作者认为推荐贤者对保证国家长期安定强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6】文中第二段写到“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意思是“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请结合第二、三段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