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联涉及对有关人物的评价,请选出对应正确的一组( )
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②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④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⑤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A.①蒲松龄 ②苏轼 ③杜甫 ④岳飞 ⑤诸葛亮
B.①吴敬梓 ②苏轼 ③李白 ④袁崇焕 ⑤刘备
C.①吴敬梓 ②辛弃疾 ③李白 ④袁崇焕 ⑤刘备
D.①蒲松龄 ②辛弃疾 ③杜甫 ④岳飞 ⑤诸葛亮
2、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假如我是服务对象”的大讨论中,人们对如何提高机关行政效率________,我认为,单纯地提高行政效率却不转变政府职能实属________。
②即将迈入大学的我们要学会“瞻前顾后”。“瞻前”指多观察,多思考,________以防危险。“顾后”指懂得感恩,常回母校,切莫________。
A. 首鼠两端 釜底抽薪 未雨绸缪 数典忘祖
B. 莫衷一是 扬汤止沸 曲突徙薪 得鱼忘筌
C. 莫衷一是 扬汤止沸 曲突徙薪 数典忘祖
D. 首鼠两端 扬汤止沸 未雨绸缪 得鱼忘筌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的乐趣很难和他人分享,因为读书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安安静静地读,安安静静地体会,才更有收获。
②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的同时,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地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暮景。
③有关专家指出,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科学推进。
④请你相信,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你拂去五彩缤纷的舆论泡沫,用专业素养在笼罩真相的迷雾中点燃一盏灯,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⑤描绘江南四月遍地梨花、樱花的画作《江南春》,构图独具匠心,色彩沁人心脾,能让人在简洁和单纯中感受到春天大地的暖意。
⑥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的记忆,铭记这段历史,追思死难者,本身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继往开来。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忖度(cǔn) 粗犷(kuàng)溯源(sù) 怙恶不悛(hù)
B.巨擘(bò) 轮廓(kuò) 悚然(sǒng)涸辙之鲋(fù)
C.整饬(chì) 浸渍(zì) 拘泥(nì) 有棱有角(líng)
D.感喟(wèi) 黏土(nián) 徘徊(huái)命途多舛(chuǎn)
5、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色彩丰富的抽象画于几年前始为国人所接受,如今登堂入室,不仅在美术馆、画廊里常见,还走进公共空间,步入市民居屋。
B. 现在不少大款,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怎么花谁也管不着,常常挥金如土,一饭千金,他们还觉得这才有派,这才叫潇洒。
C. 在介绍自己时,刘悦伦显得非常谦虚,不仅少了溢美之词,而且非常简洁。他笑侃自己“工农兵学商,就差扛过枪。”
D. 官宦世家出身的袁绍,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白石老人(节选)
艾青
白石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巧精练,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
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地捕捉形象。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见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蜓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油画。
他画鸡冠花,也画牡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爱画残荷,看着很乱,但很有气势。
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海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画作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道:“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电,虫尽灭绝。丁巳以来,借山馆后之松,虫食欲枯。安得庚午之雷雨不可得矣。辛百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三百石印富翁五过都门。”下有八字“安得之安字本欲字”,印章“白石翁”。
他看了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
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就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他知道这是对他画的赞赏。 这张画是他七十多岁时的作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呵。”
他对自己的艺术是很欣赏的。有一次,他正在画虾,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根长长的头发粗细的须,一边对我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的线。”
他挂了三张画给我看,问我:“你说哪一张好?”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你懂得。”我曾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我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他多天真!
他九十三岁时,国务院给他做寿,拍了电影,他和周恩来总理照了相,他很高兴。第二天他画了几张画作为答谢的礼物,用红纸签署,亲自送到几个有关的人家里。
他所收的门生很多,据说连梅兰芳也跪着磕过头,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李可染。李原在西湖艺术院学画,素描基础很好。李在美院当教授,拜白石老人为师。
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他见到李可染忽然问:“你贵姓?”李可染马上知道他不高兴了,就说:“我最近忙,没有来看老师。”他转身对我说:“艾青先生,解放初期,承蒙不弃,以为我是能画几笔的……”李可染马上说:“艾先生最近出国,没有来看老师。”他才平息了怨怒。他说最近有人从香港来,要他到香港去。我说:“你到香港去干什么?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他说:“香港来人,要了我的亲笔写的润格,说我可以到香港卖画。”他不知道有人骗去他的润格,到香港去卖假画。
我想要他画一张他没有画过的画,我说:“你给我画一张册页,从来没有画过的画。”他欣然答应。护士安排好了,他走到画案旁边,画了一张水墨画: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青蛙前面有三个蝌蚪在游动,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他很高兴地说:“这个,我从来没有画过。”我也很高兴。
有一次,他提出要我给他写传。我觉得我知道他的事太少,他已经九十多岁,我认识他也不过最近七八年,而且我已经看了他的年谱,就说:“你的年谱不是已经有了吗?”我说的是胡适、邓广铭、黎锦熙三人合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齐白石年谱》。他不作声。
后来我问别人,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的年谱。据说那本年谱把他的“瞒天过海法”给写了。1937年他七十五岁时,算命的说他流年不利,所以他增加了两岁。
这之后,我很少去看他,他也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奄奄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他无力地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他很少说话,我就说:“我会来看你的。”他却说:“你再来,我已不在了。”他已预感到自己在世之日不会有多久了。想不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他逝世时已经九十七岁。实际是九十五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白石老人“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是为了表明白石老人很勤奋,这些经历和他的绘画成就没有关系。
B.作者知道白石老人想要去香港后说“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表达了作者对白石老人想要去香港的愤怒和不满。
C.作者写自己和李可染一起去看望白石老人,白石老人却用莫名其妙的问题表达他的不高兴,表现出他坦率又执拗的孩子气。
D.白石老人为艾青作的水墨画中,青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挣不脱很焦急,映射出白石老人此时也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以作者和白石老人的交往过程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作者与白石老人的深厚情谊。
B.作者回忆了与白石老人交往的一些生活细节,通过详略得当的安排,为读者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形象。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例如作者与白石老人交往时的对话,极具生活化,表达了作者对白石老人的怀念,情感真挚。
D.文章使用插叙手法,简略叙述了白石老人在国务院过寿、拍电影以及跟周恩来总理照相的事情,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容。
【3】面对作者购买的八尺大画,白石老人的前后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家刻画人物都有自己的表现角度。为了突出齐白石的形象,本文主要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刻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讲了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观点。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盛况,最终豪杰并起,埋葬了秦朝。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两句,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3)柳永《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细节神态描写,表现了送行者与行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第二段,在汤和棘的对话中,“____________”一句,体现了鹏凭借旋风可以高飞。而斥鴳竟然对之加以嘲笑,面对二者的思想境界,庄子感喟道:“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写琵琶女准备演奏时,只是校弦试音,都让人感受到其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云:“君子先择而后交。”可见古人在交友上的慎重。《陋室铭》中体现了陋室主人类似的择友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5)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____________”是秦灭亡的原因,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____________”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的茅屋遭遇严重破坏,突出了秋风之猛烈;又以“____________”一句,强调秋雨下个不停。
(2)苏轼在《赤壁赋》中,开篇写苏子与客“____________”,而结尾,苏子与客喝得大醉,“____________ ”,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已到天亮。
(3)《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④,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长安布衣”是诗人的自称,“布衣”一词反映了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
B. “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C. 颔联写出了诗人看到稚子在风雨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的身影时愉悦的心情。
D. 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E.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2】(小题2)《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13、阅读柳宗元《送薛存义序》(片断),完成下面的题目。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上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①也。今我②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③,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④直,怠若⑤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⑥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许暴憎。其为不虚取值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 饮食:给……喝酒吃肉。
B.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肆:放任。
C.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假令:代理县令。
D.老弱无怀诈暴憎。 暴:外表显露。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2)早作而夜思
(3)以今天下多类此
(4)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A.(1)(2)不同,(3)(4)也不同。
B.(1)(2)不同,(3)(4)相同。
C.(1)(2)相同,(3)(4)不同。
D.(1)(2)相同,(3)(4)也相同。
【3】对第一自然段中标了序号的6个代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 ②我 ③之 ④若 ⑤若 ⑥其
A.①②为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相同
B.③⑥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④⑤为第二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不同
D.①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4】对①“出其十一佣乎吏”、②“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今年)要拿1/10的收获服务于官吏。
②他是不白取俸禄的啊;
B.①(每年)要拿出11个月的收获交给官吏。
②他算得上不白取俸禄了!
C.①(每年)要拿出1/10的收获雇用官吏。
②他确实算得上是不白取俸禄的人啊!
D.①(每年)要拿出11个月的收获雇佣官吏。
②他算得上是不白取俸禄的正直的人了。
【5】文中能准确概括“人民是主人”这一意思的一项是( )
A.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B.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矣!
C.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
D.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失去了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失去了绿色,得到了金秋丰硕的成果;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人的一生,总在不断的失去一些什么,也在不断的得到一些什么。面对得失,你曾有过怎样的心情,作过怎样的思考呢?
读完上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