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B.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 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D.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B.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C.妻子邑人 古:妻子和儿子 今:“子”是词尾,无义。偏指妻子。
D.来此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从太空中拍摄的所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照片,都是承担了科学任务的政府工作人员的作品。
B.面对将政府工作人员“全部安排在前11排座位”一事,南航公司的自我辩解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震耳欲聋的判断,掀起了中国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
D.作为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的行业领跑者,奇典科技一马当先,为服务区“厕所革命”的顺利开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憎恨(zèng) 趿拉(tā) 自诩(xǔ) 气势磅礴(pāng)
B. 尺牍(dú) 朱熹(xī) 鬈曲(juǎn) 门框(kuāng)
C. 审视(shěn) 载客(zǎi) 挨打(āi) 崭露头角(lòu)
D. 玄虚(xuán) 嫉妒(jí) 热忱(chén) 冠冕堂皇(guān)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文段一:
A在发电厂干活已经一个月。保尔不知不觉地已经和这个严肃的电工成了亲密的朋友。
这个头脑冷静、态度严肃的水兵,总是耐心地倾听保尔家的人讲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故事,尤其是当保尔的母亲埋怨保尔怎样淘气的时候,他更是耐心地听下去。
文段二:
“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保尔转过身来问那个女人,霎时间,他呆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是保尔。眼前的保尔身上穿着破衣烂衫,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扎着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那一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
【1】文段一中的A是谁?
【2】文段二中,保尔为什么会“衣衫褴褛”?体现了保尔什么精神品格?
【3】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A.《简爱》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让主人公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理想和爱情故事。
B.在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因为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所以他们有一个特别的称号叫“小红帽”。
C.法国作家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正是由于凡尔纳无限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海底两万里》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D.法布尔的《昆虫记》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昆虫的另一面:勤劳的蚂蚁竟然是残暴的掠夺者;看似笨拙的圣甲虫,竟是个能工巧匠;看似恶毒的朗格多克蝎,却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
8、阅读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④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⑤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⑦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⑨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⑩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B.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不重视实验。
C.第⑥⑦两段是并列关系,段落顺序可以调换,不影响表达。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第⑨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感知四季流变;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叛逆,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失败低落,倍增前行信心;走过困惑迷惘,迎来灿烂阳光……
请以“走过,才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5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