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盛顿邮报预测,中国和美国的几家电信运营商很快都会快速推出5G网络。(删去“很快”)
B.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将“满足”改为“实现”)
C.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将“不仅”调至“我们”的后面)
D.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删去“是否”)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种别具匠心的场所,有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B.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明知故问的道道,这就能避邪么?
C. 吆喝的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灵活机动。
D.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上两粒橄榄。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缄默/蓦然 枯燥/浮躁 褶皱/暴风骤雨 漫不经心/轻歌曼舞
B. 苍劲/腈纶 羁绊/脑畔 楫桨/销声匿迹 接踵而至/招摇撞骗
C. 瞭望/缭绕 探察/擦拭 迂回/震耳欲聋 瞬息万变/川流不息
D. 晦暗/欺侮 蜿蜒/演绎 萦绕/草长莺飞 不修边幅/名副其实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项是( )
①这会使草场资源因负荷量过重而表竭,先是产草量下降,继而草场开始退化,接着草原植被日趋稀疏低矮。
②目前内蒙古草原每头家高所占草场面积不足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规定的临界放牧面积的三分之一。
③然后地皮硬结破碎,形成众多风蚀破口,在风力作用下导致草场沙漠化。
④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规定,千早草原每头家畜应占有5 亩草地作为临界放牧面积。
⑤牧民们普遍反映,羊多了,草少了,风沙大了--这暴露了当地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
A. ④②①③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①③⑤④② D. ④⑤②①③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对象及要去的地方。
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工整。
C.颔联写出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点明离别的必然性。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流露出自己因为朋友离去的伤感之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白露未唏。(《菜葭》)
(2)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3)小红与小董是大学时代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面对即将大学毕业后的分别,小红每天情绪都很低落,小董不愿好朋友难过,于是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小红。
(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在仕途上屡遭排斥,但仍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默写完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有人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傅雷家书》是青少年成长的‘人生指南’。”请你选择其中一部,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以内)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鹞子、风筝、纸鸢
薛舒
①现在的人们,把这种用一根细绳牵引着放飞的玩具叫风筝,可在我童年的时候,上海人都叫它鹞子。
②拥有一只鹞子,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它代表了一个儿童在玩伴中的地位,还体现了这名儿童的家境优劣状况。总之,谁要是擎举着一只鹞子从家门前的场地上飞奔而过,不用片刻,他的身后就会跟了一大群追随者。穷到赤贫的人家,是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置办一只鹞子当玩具的,所以,那个举着鹞子的孩子,口袋里多半装着炒熟的花生或蚕豆。鹞子升上天空时,那孩子必定沉着气、绷着脸,手里的绳圈骨碌碌地转。鹞子越飞越高,飞得越来越平稳,孩子的手,不用那么紧张地控制力气了,于是,他的表情里,便带了一些散漫、油滑,那便是他的成就感。在骄傲的资本还未真正奠定之前,他自然是要以严峻的神态面对围观者的。严肃和冷峻只是前奏,胜券在握时,他便可以调皮一些了,他甚至有时间和别人说话,伸一只手从口袋里掏花生或者蚕豆来吃。那时候,他才发现,口袋里的花生或者蚕豆只剩下一半了。可他并未撒泼,也不胡乱责怪正往嘴里填塞蚕豆的别的孩子。因为手里牵着绳索,那只黄蝴蝶还在天上飞,他便宽宏大量地不去追究花生、蚕豆的去处。这就是他的资本,拥有一只可以飞上天的鹞子,让他成了一个不计较得失、不纠缠蝇头小利、大度的孩子。追随者们,便在羡慕他拥有鹞子的同时,心中对他生出些许尊重来。有鹞子的孩子,便拥有被尊崇的权利。事实上,他始终没有注意到,在他举着鹞子奔向开阔地的时候,他口袋里的花生或蚕豆已经撒落一路。自然有跟随在后面掉了队的孩子会捡起来,口袋里的花生、蚕豆可以吃,从口袋里掉出来的,也可以吃。有的人拥有了整个快乐,也有人,把别人丢弃的快乐捡拾起来,得到了快乐的一条边、一个角,于是,他也便拥有了快乐。
③那个年代,天空大部分时候是蓝色的,与现在不一样,比现在清澈透明。那时候,蓝色的天空里出现一只黄色的蝴蝶鹞子,那可真是耀眼,那可真是牛,牵着细绳的那个剃马桶头的孩子,不骄傲才怪呢。年节里,孩子跟着大人走二十多里煤渣路,从小镇到海边的乡下吃某一位表哥或者堂姐的喜酒。坚硬的煤渣路无尽延伸,似乎永远也走不完。路边的麦苗绿得暗淡委顿,油菜上蒙着一层灰白的暗霜。举目眺望,人迹稀少的旷野里,任何生机都被压抑着,单调而荒蛮。孩子的眼睛很快疲乏了,腿脚酸软了,便开始吵闹,即便大人哄骗着就要到了,一会儿就可以看到新娘子家送来的红红绿绿的新被子、新枕头、新脚盆、新马桶了,还可以吃到新马桶里的枣子、花生、红鸡蛋了,可孩子依然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没有枣子、花生、红鸡蛋,他便不肯再走半步了。母亲哄了半天,差不多要发火了,父亲忽然手指远方喊着孩子的名字:“快看啊,鹞子,那边有人在放鹞子。”
④孩子便抬起头,果然,远处的天空里,一点斑斓的红,或者紫,在风中摇摆不定地起飞。那方向,便是煤渣路的尽头处。孩子终于站了起来,向着越来越清晰的那片绚丽走去。有鹞子放的地方,便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而放鹞子的人,亦喜欢有人跟在身后观摩他的身手。若没有人观看,那他的乐趣只剩了小半,无非是放绳子、扯绳子、收绳子,那只高高在上的鹞子,与他只是一线维系,快乐与他之间,也就只是那细细的一线牵连了。若是有人看,那他就不仅仅是放鹞子了,他是受到瞩目的表演者,他领受的是羡慕、赞赏或者挑剔的目光。他甚至是一名艺术家,此刻的放飞,恰好证实着他的技术、能力,乃至魅力。放鹞子,本就是要给人看的,没有人看,还有什么意义呢?
⑤很多年前,我在旅游大学念书,同室一位山东潍坊的女孩说,纸鸢就是风筝。那也是一只飞翔的鸟,且给人更高更远的想象,我从那以后便喜欢上了“纸鸢”这个词。想起一种叫“鸢尾”的花,蓝色,有着裙摆一样的花瓣。那时候就觉得,这纸鸢和鹞子,是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妙之处的。
⑥其实,我从未与风筝有过亲密的接触,只在童年的某一个春节,在上海的乡下过年,就是那一次,走二十多里路去吃喜酒,走不动了,父亲指着远处说:“看,有人在放鹞子。”果真,我看到一只黄色的蝴蝶在天空中平静地游弋,我向着那只黄色的蝴蝶飞奔而去,然后,我看到提着一袋兰花豆、剃着马桶头的表哥,一根细细的绳索被他捏在手里,牵连着天上的蝴蝶。表哥把我丢在一边,一脸严肃地拉着绳索,他的动作和神情让我知道,一个放飞风筝的孩子,其实放飞的,是他的骄傲。
【1】“鹞子”“风筝”“纸鸢”指的是同一事物,为什么标题要将三者并列在一起?
【2】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两个场景来表现童年时孩子们对放鹞子的迷恋?请概括作答。
【3】下面三个句子中都有“骄傲”一词,联系全文分别说说“骄傲”指的是什么。
①在骄傲的资本还未真正奠定之前,他自然是要以严峻的神态面对围观者的。
②那时候,蓝色的天空里出现一只黄色的蝴蝶鹞子,那可真是耀眼,那可真是牛,牵着细绳的那个剃马桶头的孩子,不骄傲才怪呢。
③表哥把我丢在一边,一脸严肃地拉着绳索,他的动作和神情让我知道,一个放飞风筝的孩子,其实放飞的,是他的骄傲。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
鹞子升上天空时,那孩子必定沉着气、绷着脸,手里的绳圈骨碌碌地转。
【5】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从不间断的。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成长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有趣的实践、动人的课堂、深入的探究、用心的合作……无一不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家人的关爱、同伴的鼓励、老师的赞赏、生活的历练……都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将“在 中成长”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智能机器人将全面进入人类的生活,并将代替人类完成部分工作,毋庸置疑,机器人和人类各有所长,两者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将随之展开。
请你发挥想象,以“一次愉快的合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字数在600-800字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