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的夸张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心有余悸。
C.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D.九旬高龄的老教授在二中礼堂讲授国学,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2、下列加点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劲(jìng) 缄默(jiān) 抉择 不修边幅
B.凫水(fú) 蛮横(héng) 腐蚀 行将旧木
C.拙劣(zhuó) 陨石(yǔn) 穹顶 轻歌慢舞
D.雾霭(ǎi) 瞭望(liáo) 斡旋 消声匿迹
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亢奋(kāng) 斡旋(wò) 戛然而止(jiá)
B. 翩然(piān) 缄默(qiān) 销声匿迹(nì)
C. 襁褓(qiǎng) 拾级(shè) 怒不可遏(è)
D. 寒噤(jìn) 龟裂(gūi) 接踵而至(zhǒng)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武侯庙①
(唐)杜甫
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侯庙:在夔州,祭祀诸葛亮(武乡侯)。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武侯庙》《春望》中都写到了“草木”,这样写有何相同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阿基姆明白,这个直到不久前还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此刻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他了解保尔的悲剧……
“阿基姆,难道你真的以为生活能把我逼进死角,把我压成一张薄饼吗?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突然使劲抓住阿基姆的手紧压着他的胸脯,“只要它还在跳动,就别想叫我离开党。只有死,才能让我离开战斗行列。老兄,请你千万记住这一点。”
阿基姆沉默不语。他知道这绝不是漂亮话,而是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的呐喊。他明白,像保尔这样的人不可能说出另外的话,表达出另外的情感。
(1)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
(2)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反问 ?
(3)请结合原著回答:文段中的“呐喊”表达了保尔怎样的心声?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鹤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书页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记忆中,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悉,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常常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窟,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
⑧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自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说。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⑨母亲还有其他好多书,她最最恭敬的当然是佛经。每天点了香烛,跪在蒲团上念经。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有时一卷都念完了,也没看她翻,原来她早已会背了。我坐在经堂左角的书桌边,专心致志地听她念经,音调忽高忽低,忽慢忽快,却是每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正正确确。看她闭目凝神的那份虔诚,我也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念完最后一卷经,她还要再念一段像结语那样的几句。最末两句是“四十八愿渡众身,九品咸令登彼岸”。念完这两句,母亲宁静的脸上浮起微笑,仿佛已经渡了终身,登了彼岸了。有时,她望着烛光摇曳,炉烟缭绕,静静地,久久地,我知道,她一定想起了久未归家的父亲和长兄。
⑩《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宇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⑪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选自《琦君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母亲和她的书之间的哪些事?请概括作答。
【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3】母亲为什么喜爱佛经这本书?请联系文章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段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从以下两个写作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
(1)家庭里有亲人的陪伴,学校里有同学、老师的陪伴,大千世界里有朋友、书籍、花草等的陪伴。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不少于600字;②安排好文章的线索与结构;③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2)中国是个热爱美食的国度。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云南的过桥米线、南京的鸭血粉丝汤……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选取恰当的顺序进行说明;③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