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怅惘 领域 神龛 人情世故
B.燎原 锵然 褪色 熙熙然
C.磷火 春霄 掌故 张灯节彩
D.点缀 皎洁 辉煌 马前卒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⑤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上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A. ⑥②④①③⑤ B. ③⑥②①④⑤ C. ⑥③①②⑤④ D. ③⑥②①⑤④
3、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然后,就,顺接关系)
B.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意义)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
D.吏呼一何怒(副词,什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对物候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
C.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拥护的重大问题。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颈联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向张丞相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心愿,希望________________。
6、请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7、根据相关名著内容,完成小题
(1)任何时代,都需要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即使悲壮但绝不可怜。《苏菲的世界》中自称为“雅典的牛蝇”,献身真理的哲学家_________,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的________,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描写的精神巨人_______、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_______和他的精神导师_________,都是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真正英雄。
(2)阅读下面名段的两个翻译版本,回答问题。
(甲)“放心吧,亲爱的,要我进棺材不那么容易!我还要活下去大干一场,偏偏要向权威的结论挑战。虽然他们对我的病情诊断是正确的,但因此而说我已经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完全错了。咱们走着瞧吧!”
(乙)“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①(甲)段的“亲爱的”或(乙)段的“好姑娘”指_____,文中医生的“病情诊断”是______。
②主人公准备“大干一场”,他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两个翻译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请从表现人物性格的角度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燎疳
田静玮
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除病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求得祛病免灾,五谷丰登。
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一群群男娃女娃就早早地背上背篼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挣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每家门前都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娃娃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面或荞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娃娃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娃娃们看到第一家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娃娃们就象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娃娃不敢跳,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娃娃跳。这些胆大的全卯足了劲儿,争着抢着,象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地一下象猴子一样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的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的红火,如此的喧闹。火渐渐地烧小一些,我们女娃娃才敢怯怯地跳过去,小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娃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娃娃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
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的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的花儿扬起后那种红,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娃娃们也似乎相信喊得好也会带来丰收,于是更会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地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的火星,娃娃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才会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找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家乡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短文学》,2016年4月)
【1】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课文《社戏》描绘的是鲁镇的民俗,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将“燎疳”这一民俗活动做一个全面而简单的介绍。
【示例】社戏是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比如有蛇精、跳老虎的表演,台下还有卖豆浆等,非常热闹。
燎疳是:
【2】根据示例,完成表格中对另一个句子的旁批。
句子 | 旁批 |
示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 | 旁批:一家人吃“搅团”要用“用辣子醋汁或蒜或蒜泥汁蘸上”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津津有味”把家人吃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作者通过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嘴”等动作、心理描写,把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富有画面感,侧面写出了“搅团”的美味。 |
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 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 | 旁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有人认为作者在写之前,还写了割干柴吃“搅团”等与主题无关的习俗,可以删去。你赞不赞成?请写出理由。
【4】《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
9、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小明在和同学上街时,看到路旁有个乞丐在乞讨,便随手从兜里掏出一元钱放到乞丐面前的纸盒里。后来,同学对他说:“我妈妈说现在有的人装乞丐骗钱,下回……”小明说:“我总不能因为有的人行骗就放弃我的善良吧!”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请用“××”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