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都选自本书。
B. 《马说》的作者是苏轼,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效的草堂。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分别是()
A. 说明 拟人、比喻
B. 叙述 拟人、比喻
C. 描写 对偶、拟人
D. 抒情 比喻、拟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株洲广电《创文视线》栏目记者在暗访时发现,校园周边仍存在不少不文明现象。
B.复工期间,他多次来到这家企业,详细地了解产品的销售、生产和研发情况。
C.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4、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删去“能不能”)
B.随着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成熟,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展,促使一场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到公共云的巨大变革,推动云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在“将得到”前添加“其中”)
C.互联网浏览时经常出现一些“弹窗”广告,应该利用相关法律进行规范,把过度“弹窗”的平台、运营商列入失信名单,进行惩治、警告。(将“惩治”和“警告”调换位置)
D.有识之士提出,需要重新梳理国家教育评价体系,激发学校、家长、学生的内生动力,尊重教育的规律,促令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促令”改为“促进”)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篇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简要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6、背诵默写。
(1)黄发垂髫,________。(《桃花源记》)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4)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5)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6)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运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想求仕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他建议儿子面对痛苦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见识与知识
①知识和见识,看似只一字之差,实则相去甚远。见识源自知识,又高于知识。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实践而且有思考,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循环和升华。
②见识来自于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的淬炼,二者缺一不可。见识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否则只是停留在看表象、看热闹的层面;而知识必须和见闻结合起来,才能升华为智慧。没有见识,空有知识,那不过是会移动的两脚书橱;没有知识,空有见闻,那不过是满世界跑的邮差。只有经过扎实的学习与实践的历练,不断打磨、沉淀而趋于厚重,才会慢慢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见识。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人说话写文章让人感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这就是有见识、有见地的体现。
③见识的形成需要身临其境、亲身历练。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见识,就是见字当头、识在其中。很多东西,见都不曾见过,或者只是旁观乃至远观,没有躬身入局操持,就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识,更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读苏轼《题西林壁》一百遍,不如自己到庐山实地走一遭;读兵书万卷,也不能代替亲身上阵打一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广博汲取知识的基础上,要珍惜每一个工作岗位和平台,珍惜每一次动手的机会,不断积累经验、摸索方法、探索规律,这样才会慢慢形成真知灼见。
④见识的形成需要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有人说:“真理只在讨论中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理确实越辩越明,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往往会出现反复,往往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更加深刻认识真理的。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不怕论战的,怕论战的不是科学。”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过去相比,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相对容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掌握信息的优势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思考的深度和驾驭局面的能力上。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尽量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观点,充分考量和汲取其视角的合理性,在思想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客观、公允。
⑤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范围的限制。有位物理学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知识是已知的圆圈,见识就是打破这个圆圈并看到更大、更广世界的能力。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是靠一次次冲破原有知识固化的藩篱而推动世界的进步的。
⑥见识的形成需要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人云亦云,就很难有见识,更不会有真知灼见。所谓有见识,其实就是见得多、识得广,看得比别人深、比别人透。学术研究中常说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是指要有创新、有突破,不仅横向上突破同时代的人,而且纵向上突破古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去先入之见,于无疑处有疑,既不轻信今人,也不轻信古人,乃至不盲从权威、大家,而是坚持实事求是,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文/钟国清,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关于见识与知识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是见识的起源,见识比知识层次高。
B.见识来自于阅历的积累和知识的淬炼。
C.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的限制。
D.积累的丰富知识,最终都会变成见识。
【2】作者认为见识怎样才能形成?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需要经历知识的实践、循环和升华过程。
B.需要在躬身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方法、探索规律。
C.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理性思考不同观点。
D.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并追求创新。
【3】对于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见识和知识,两者在本质上相去甚远。
B.见识与知识缺一不可,两者同等重要。
C.形成自己见识的一些方法。
D.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9、题目:我难忘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