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863计划”的八大高科持领域中,最后列入的一项是
A. 生物技术
B. 航天技术
C. 计算机技术
D. 海洋高技术
2、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她的诞生不仅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和国际形势。其国际影响不包括:
A.冲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壮大了世界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D.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在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中国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C.各族人民实现了大统一和大团结 D.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4、如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5、下列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就的是( )
A. 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B. 大庆油田的建成
C.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 浦东开发区的设立
6、“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这段论述讲的是抗美援朝的
A.目的
B.原因
C.战术
D.意义
7、三大改造不包括对下列哪项内容的改造( )
A.农业
B.资本主义工商业
C.商业
D.手工业
8、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力,这一年是
A.1949 B.1950 C.1971 D.1972
9、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
A. 雷锋 B. 焦裕禄 C. 王进喜 D. 邓稼先
10、下列历史事件与结论的因果关联对应不正确的选项是( )
A.A B.B C.C D.D
11、他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发明其至被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他和他的发明是
A.王淦昌和“863计划” B.邓稼先和原子弹
C.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D.钱学森和原子弹
12、在哥伦布到达美洲新大陆近300年后,北美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多民族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其诞生标志是(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B.发表《独立宜言》 C.萨拉托加大捷 D.制定《人权宣言》
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完成统一
C.一五计划——彻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抗美援朝的胜利——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
15、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为这些企业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6、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以下了解中国现代史材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电影 B.土地改革的著作
C.香港回归历史照片 D.三大改造亲历者日记
17、观察下图,图示标识的城市中,属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的千年梦想。这一梦想得以实现的是
A.新中国成立 B.和平解放西藏 C.进行抗美援朝 D.实行土地改革
19、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20、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1、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10月,以 __________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________ 年7月,美国被迫在 _____________ 上签字。
2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2)中共十二大:_____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_____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_____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三大:_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_____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_____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时间:_____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
②谈话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_____;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_____才是硬道理。
③意义:进一步_____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5)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_____。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_____、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中共十四大:____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_____理论武装全党。
(7)中共十五大:____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把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23、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
①时间、地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________,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
③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________。
(2)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______。
(3)失误:
①时间:1958年,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影响: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________。
(4)调整国民经济: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________、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________,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24、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3)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奉行的外交理念——
25、开国大典: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26、______年12月,在经过15年的谈判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7、观察《196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将下列所述事件的英文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所在地
B.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
28、1924年,_____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孙中山又创办了_____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________、________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0、记载玄奘西行见闻的书籍是________。
31、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纪念日————
32、结合课本简述新中国以来我国人民解放军有哪些重要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33、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人民当家作主站立起来是实现国家高强和人民幸福的前提与基础。1949年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立起来?你如何理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立起来”的准确含义?
(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1956年底哪项工作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根据中共八大的工作布署,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制胜法宝和关键一招。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中共会议是什么?会议还做出了哪一重大决策?
34、 材料一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材料二 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1)材料一中的“两国总理”分别指的是谁?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重大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会议的航向?这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