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小白花,静静地承受风吹雨打。不知那是什么花,然而在淅淅沥沥落个不停的雨中,竟发出闪亮的光彩,雨珠一滴滴从绿叶的尖梢滚落, ,突然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
A. 那引人怜爱娇弱的花姿 B. 那花姿娇弱引人怜爱
C. 那娇弱引人怜爱的花姿 D. 那花姿引人怜爱娇弱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B.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C.党的指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D.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新路。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乃记之而去
D.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项是( )
A.老师犀利的目光让李明感觉如芒刺在背,恨不得赶快逃离办公室。
B.对于自己的坏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显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C.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好听极了。
D.经过语文教师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讲解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1】《蒹葭》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的环境描写,既渲染气氛,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B.“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C.“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许多使我们执著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D.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终不可得的绝望之情。
6、根据提示填空。
(1)室中更无人,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4)“_______,______”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公使及其爪牙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蛮横嘴脸。
7、走近名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本段节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__________ 的诗,长诗__________是他的成名作。
(2)抗战期间,他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长
①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去小吃城。
②“你们来了。”摊主热情地跟孩子们打招呼。回过头,对她说:“辛苦!辛苦!”目光中满是理解和赞许。
③一股暖流,在她心里涌动。小吃摊上弥漫着氤氲的热气,空气里是食物诱人的香味。很快,孩子们都挑了自己爱吃的,付了钱,坐下来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④多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她脑海里。
⑤那一年,校长宣布了一个决定:“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走进社区!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
⑥“这怎么行?万一出了事怎么办?”老师们议论纷纷。普通学校的孩子,组织学生外出,老师尚且悬一颗心,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一大群脑瘫、智障、自闭症的孩子。有些孩子患有癫痫,路上发作怎么办?走失了又怎么办?可是,校长的眼神异常坚定。看来,她是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才做的这个决定。
⑦第一次,她带着孩子们去小吃城。出发前的那个晚上,她紧张得睡不着觉。在家里,她还像个孩子,常常在父母面前撒娇呢。在学校里,她是老师,已经能够熟练地给脑瘫的孩子擦鼻涕、口水,给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换洗内裤。或者,午睡时,搂着、哄着几个特别多动的孩子入睡。她喜欢这些简单、可爱的孩子。但是,带孩子们出去,路上行人异样的目光,让她难堪,她都不敢抬起头来。她和另一位老师,一前一后,紧紧护着学生,唯恐一个闪失,就有孩子离开她们的视线。她背着的一个宽大的包里,装着几位学生干净的衣裤。
⑧刚走近小吃摊,摊主们看着一大群面容特殊的孩子,顿时变了脸色。“傻子来了!“走开!走开!”摊主粗声大气地对学生嚷着,唯恐他们带来什么晦气似的。而且,他们还特意看了她几眼。“老师是不是也有毛病?”他们悄悄嘀咕。那目光,就像犀利的刀子,划过她的面庞,刺在她心坎上。在摊主的斥骂声中,一些孩子已经有所察觉,慢慢地围到她们身边,怯怯的,像受惊的小鸟;大部分孩子仍然在东张西望,甚至,小手蠢蠢欲动,想去拿摊上的肉串。对着香喷喷的小吃,孩子们都露出无比渴望的眼神。那是一种怎样让老师们揪心的眼神啊。
⑨结果,什么都没吃成,他们回来了。其他老师也回来了。说起来,都是一肚子委屈。去超市的,不仅挨了骂,还赔了钱。因为,有些孩子第一次到大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抓,还把糖果放进自己的嘴里。超市保安步步紧跟,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
⑩年轻的老师去找校长。说着说着,她哭了。校长也哭了。她乞求似的望着校长,希望不用带孩子去外面上课了。“那孩子们好吗?”校长问。
⑪年轻的老师沉默了。走出围墙,教学效果绝对比关在学校教学要好得多。孩子们快乐、兴奋,就像放飞的鸟儿一样。即使是小吃城那不愉快的一幕,也立刻如轻烟般散了。他们看到了林立的店铺和繁华的街道。世界原来这么大,这么美丽。校长的弦外之音就是:对孩子有利的,就得坚持。
⑫于是,他们坚持带孩子们出去。好几次,校长全程陪同。在公交车上,校长教孩子们给老人、孕妇让座。有一次,一位妇女把孩子们叫做“傻子”。“这位阿姨很尊重我们孩子的,是吧?”校长说。这位妇女有点不好意思了。“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我们自己。”校长对他们说。孩子们学会过红绿灯了,学会自己乘坐公交车了,能够在花园里观赏美丽的花木、感知春天了。
⑬“他们又来了。”小吃城的摊主渐渐换了称呼。虽然,态度不冷不热,但是,他们没有再叱骂孩子们,同时,把小吃卖给了他们。
⑭时光如流水,冲洗着一些坚硬的东西。“你们来了。”当一位摊主第一次这么热情地招呼孩子们时,年轻的老师眼角湿润了。“傻子”——“他们”——“你们”,这三个称谓之间,是一段多么漫长的路途,是一步步艰难的探索和跋涉。
⑮那一年,全国特教专家来了。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去小吃城上观摩课。孩子们井然有序地点餐、付钱,坐下后安静就餐。一位轻度智障的女孩,还给专家介绍起本地小吃,乐得专家开怀大笑。
⑯“老师,你吃!”孩子的声音,把她从记忆中唤回。一位孩子手里拿着一串羊肉串,憨憨地看着她。这是一个患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和同龄人相比,他长得慢。他永远是那种憨憨的让人爱怜的表情。
⑰路边的一棵树上,传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叫。
(作者:赵淑萍,选文有删改)
【1】根据选文,仿照示例,梳理摊主们对特教孩子的态度和称呼的变化。
①________——不冷不热,称呼“他们”——②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年轻老师心理的,请简要分析。
而且,他们还特意看了她几眼。“老师是不是也有毛病?”他们悄悄嘀咕。那目光,就像犀利的刀子,划过她的面庞,刺在她心坎上。(从描写、修辞两个角度分析)
【3】校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题目“成长”的含义。
9、请以“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