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羁(jī)绊 宽慰 眼眶(kuàng) 大彻大悟
B. 糜(méi)子 退色 磅(bàng)礴 人情事故
C. 斡旋(wò) 怅惘 晦(huì)暗 戛然而止
D. 亢(kàng)奋 震撼 撺(cuān)掇 参差不齐
2、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 不惮dàn 撺掇chuān 蕴藻yùn
B. 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C. 羯鼓jié 铮铮zhēn 花坞wū 霍然huò
D. 谐谑xuè 粗犷kuàng 作孽niè 屈从qū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选自《梁衡文集》,作者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时,立足河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写出了壶口瀑布“奇、雄、险”的特点。
B.《<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爱莲说》《马说》。
D.闻一多,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星空》等。
4、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 闻之,欣然规往。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2】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用而来。
B.这首词上阙表达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了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6、默写。
(1)知不足,________;知困,________。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
(3)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不必为己。
(4)是故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5)《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嘉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名著《傅雷家书》,回答问题。
①傅聪在遇到打击时,傅雷在信中这样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傅雷家书》这样一本书信汇编,你觉得采取哪种阅读方法比较合适呢?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本段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简析本段文章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效果?
【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第④段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9、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眼,等我赚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翁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600—8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