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武威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蒹葭》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每章的后两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她仿佛置身于洲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主人公追寻的对象,是美的化身,主人公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物体震动  无动于衰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B. 难逃扼运  在却难逃  海枯石烂  五彩斑斓

    C. 束手无策  如法炮制  难以置信  戛然而止

    D. 天衣无缝  消声匿迹  气息奄奄  变化多端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bàn   立(chù 词夺理(qiáng

    B. )   hāo   qiáo) 风雪途(zǎi

    C. 皱(zhǒu 默(jiān   挑拨离jiàn

    D. 怨(mán   褓(qiǎng 裂(jūn 晓时分(

  • 4、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

    ①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不断创造出卓越的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更加熠熠生辉。

    ②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③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 “中原北望气如山”意即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 “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D. “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

    B. 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 “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2)兼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3)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冥有鱼》中,写鹏鸟要飞到南海时飞翔状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了邮局。紧张的等待开始了。保尔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待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保尔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联系整部作品,理解选段中“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保尔在成长过程中冲破“铁环”的一次经历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犁铧的命运

    晓寒

    ①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时间的河流冷如刀锋,似乎从未与它遭遇,犁铧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

    ②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生怕惊扰了它的好梦。

    ③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

    ④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来。祖父把它摁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它已经够干净了,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自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屋坪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糟糕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⑤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个空隙,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树梢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晃荡,像是村庄里的一个个游魂。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

    ⑥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河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

    ⑦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

    ⑧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⑨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老迈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⑩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

    ⑪祖父和父亲用同一张犁铧,每年重复着把村庄的土地犁开,将我们这个家这个村庄的黑暗和饥饿埋进泥土,等到盛夏和寒秋,结成灿烂的谷粒。

    ⑫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燕子不再来去,蛛丝横织竖结。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⑬沿袭一条血脉的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傲慢和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它的命运,不需要谁来预测。

    ⑭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

    ⑮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犁铧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表现了犁铧虽年代久远但光洁如新。

    B.第③段用“梳理”“思考”等词语,暗示犁铧已预见自己的和这个村庄的命运。

    C.第④段细致描写了祖父反复擦洗犁铧的过程,体现出祖父对犁铧的深挚感情。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犁铧命运的变化,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走向衰落的思考。

    2“犁铧”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

    (1)赏析画线句子:

    (2)赏析加点词语:

    4对于犁铧,“我”的内心经历了从“怕”到“不怕”的过程,其中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作者写在几代人手中犁铧命运的变化,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题目:我又迈出了一步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