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一段话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不进则退。发达国家纷纷进行物联网战略布局,物联网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取得某个方面的领先就沾沾自喜,更不能放慢脚步,甚至躺在“功劳薄”上故步自封。我们一定要盯紧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以出类拔萃的速度实现物联网跨越式发展。
A. 日新月异 B. 沾沾自喜 C. 故步自封 D. 出类拔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上阙 缺憾 确证 鬼鬼祟祟 B.融汇 峥嵘 熔合 春光溶溶
C.祛除 屈指 受屈 委屈求全 D.修葺 题材 追溯 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小到大,虽然小明阅读了不少英雄人物的报道、传记,但是对这些英雄人物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自己学习却常常思考得不够,所以收获不大。
B. 从 2015 年共享单车诞生以来,不到三年时间,却飞速发展,让共享经济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然而,快速发展之下,共享单车的发展却开始失序。
C. “世界水日”活动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和水安全意识,以及爱水、节水、护水的良好风尚,营造厉行节约的浓厚氛围。
D.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问题,碳酸饮料销量的下滑便是具体的体现。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新媒体时代的抗灾救灾, ① 关注灾情, ② 关注舆情。近几年的一些灾难应对中,我们 ③ 看到一些地方 ④ 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不主动,在舆论场引发“次生灾害”。 ⑤ 如今的舆论格局和传播生态与过去截然不同,有的干部处理灾害事件时沿用过去的套路,不能及时发布准确、全面、真实的信息, ⑥ 在信息发布中玩瞒和骗的把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不仅 | 还要 | 常常 | / | 那么 | 也 |
B | 除了 | 还要 | 多次 | 因 | / | 甚至 |
C | 一定 | 也 | 多次 | / | 因为 | 所以 |
D | 不仅 | 更要 | 因为 | 因 | 因为 | 甚至 |
A. A B. B C. C D. D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赎罪(shú) 矍铄(jué) 肺痨(láo) 亘古未有(ɡènɡ)
B.裨益(bì) 深邃(suì) 僭越(zàn) 揆情度理(kuí)
C.笑靥(yǎn) 矜持(jīn) 烙印(lào) 泥古不化(nì)
D.天穹(qiónɡ) 迢遥(tiáo) 重轭(è) 哭天抹泪(mǒ)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样的攀登者
王彬彬
(一)
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
他厌恶于与庸众一起在地面上苟且偷生和寿终正寝。于是在一面峭壁上,他开始了攀登。他想着,峭壁的上面,有新鲜的空气,有秀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
在峭壁上,他艰难地凿出可供手足攀援的洞眼。在每一个洞眼里,他都留下了他的血。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他要将一杆旗帜插上山顶。
没有人与他为伴。饿了,他随手采一把岩壁上的野草野菜,渴了,他伸出舌头寻找岩壁上的潮湿处,倘若能偶然在攀援的途中遇到一处泉眼,他便贪婪地把皲裂的双唇紧贴上去,用全身的力量吸吮着,吞咽着。
但这样的好运对于他是罕有的,大多的时候,他只能用舌头舔着粗硬的岩壁上的潮湿,舌头一次次地被岩壁的粗硬磨破。有血流出来,岩壁上不仅留下他的手足流出来的血,也留下了他舌头流出的血。
不但他的手掌脚板已结了坚硬的老茧,他的舌头上也有了一层层厚厚的死皮,他已经失去了味觉。衣衫已经磨破,撕碎,一片片地离开了他的身体,他已赤身裸体了,只有头发披散开风起时,如一面旗帜。
而他的身体,也干瘦成了一根旗杆。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二)
许多个岁月过去了。他感到牙齿开始松动,咀嚼起随手采来的野菜野草来,已渐不如以前那么干脆利落了。他感到衰老已在体内萌生,并日漸茁壮,长大,充满了他的整个身体。他虽然越来越干瘦,只剩下一张岩壁般的皮肤包住一副岩壁般坚硬的骨骼,但已感到身体越来越沉重了。他现在每将身体向上挪动一次,都感到比上一次更艰难。现在,当他举目向上时,他已经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山顶了。然而,山顶似乎也有尘埃,也有泥淖,也有垃圾。
有失望和悲哀袭上他的心头,因为失望和悲哀,他感到身体更沉重了。
有后悔不时闪电般掠过心头,闪电般短暂也闪电般刺眼。
也许,根本就不该开始这样的攀登,也许,还可以退下山去,同人群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上觅食。
似乎有意,又似乎无意,他第一次扭头向下,想看一眼下山的路,他惊讶地发现,他已离地面那样远,而他更惊讶地发现,被他艰难地开辟出的上山的路消失,那些洞眼,在他的手足离开后,很快又恢复了原状。他的血似乎是良药,石头的创伤在他的手足移开后立即便长好了。
他的脚下仍是一面峭壁,正如他的头上的峭壁一样。
在头顶的峭壁上凿出泂眼攀登上去,是可能的。然而,在脚下的峭壁下凿出洞眼倒退下去,是不可能的。
(三)
现在,他明白了,他攀登的,是一条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他开辟的是一条只能往前走而不能往后退的道路。
现在,他平静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
在,他已不再举目向上,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了。
现在,他唯一担忧的是死在峭壁上,死在某一次不成功的把身体向上挪动的过程中,或者死在最后一次成功地把身体向上挪动的劳作后.如果这样,死后自己如野人般的身体便会向下落去。尸体的落下不像身体的退下,是不需要路的。死后的身体落在地面上,落入尘埃中,落进泥淖里,落在垃圾堆上,是他所不愿意的。
怎样才能使死后的身体不落下去呢?
也许,临死之前,可以在峭壁上凿出一处泂眼,让头发穿过其中悬挂住尸体,像旗帜悬挂住旗杆一样。
那时,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2017年4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部分最后自然段与前文形成反复,突出表现了攀登者攀登峭壁的坚定:而对他“舌头”的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B. 第二部分写到攀登者快登顶时的“失望和悲哀”与“后悔”,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也使攀登的行为更具悲壮的力量。
C. 第三部分写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只有奋力向上”,启示读者,攀登的过程和攀登的精神,比登顶后见到的风景更重要。
D. 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平实自然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方面精炼深刻,富有意蕴:另一方面又不事雕琢,融奇崛于平淡。
【2】简要说明“攀登者”、“尘埃”、“峭壁”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以“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结尾,有什么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中描绘西湖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即将离别的两人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因气结声阻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4)《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改换对六国之民的态度,秦的历史将会改写的名句是: “ _____ ,______ ,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后世常被文人引用抒怀。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的内容,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慕贤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拍打着船舷应声高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泛舟月下的美景。
(3)孤城,往往地处边塞,在高山的环抱下默立,其间戍边将士生活的孤苦和内心的孤寂不言而喻。“孤城”频繁在古代诗歌中出现,如“_________,
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追求,诗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
(2)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自己所说的“师”不是指教小孩学习
(3)《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4)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结果“_________________”。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仍然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的战乱场景,却不忍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
(6)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词人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花开月圆的美好日子已经结束,将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抚今追昔的感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问题。
田居自和二首(其二)
张养浩
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
劳心漫刻七年楮①,贻戚空成九载弓②。
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
绰然③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
【注】①楮:刻楮,指写文章。②弓:修弓,指练武艺。③绰然:美好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从“稼穑”起笔,写农民种田基本靠上天恩赐雨露,靠天收成。
B.二句写遇到风调雨顺收成好,百姓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喜悦之情。
C.“七年楮”“九载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多年散漫随性的习文练武经历。
D.诗人认为田居生活的美好景致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笔下自然会有好诗句。
(2)请赏析颈联“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的妙处。
(3)本诗虽写“田居”,但少有闲适之意,多有豪迈之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争臣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注)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传》:指《国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B.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C.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D.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野:原指不在朝廷做官,后指不做官后隐居山林。
B.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可特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布衣:原为麻布衣服,因百姓多穿麻布衣服,后代指平民百姓。
D.君子:指人格高尚或地位高的人,也用于对别人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古代圣贤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有驳斥也有议论,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立言,多用寓意。他曾以“鱼水”起譬:“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意为:泉水干涸后,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它们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润湿,在危难中相互扶持,这样的场景最难能可贵。但是,这种被困处境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们,不如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条江、那片湖。
相濡以沫,精神高尚;相忘江湖,生命开阔。值此你校成人礼大会来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认为真正的成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或者其他?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