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 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 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 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B.得益于大量阅读,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遣词造句更是栩栩如生。
C.当竺可桢之子、88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56册竺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无不肃然起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D.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发现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 xǐng ) 晦暗(huì) 桕树(jiù) 糜子(mí)
B.幽悄( qiǎo) 襁褓(qiǎng) 拾级(shè) 邶风(bèi)
C.凫水(fū) 羁绊(jī) 斡旋(wò) 寒噤(jìn)
D.挑达(tiāo) 连翘(qiào) 俨然(yǎn) 腈纶(jīng)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 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C. 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D. 青年应该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叙述卖炭老人一车千余斤的炭被抢的经过,揭露“宫市”的掠夺本质。
B.开头六句,在写卖炭老人的炭来之不易的同时,反映出卖炭老人生活的艰辛。
C.“翩翩两骑来是谁”,运用反问,强烈讽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丑恶行径。
D.“半匹”“一丈”与“一车”“千余”构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境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6、理解性默写。
(1)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________,_________”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遭遇了摧折也依旧坚持自己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学过的《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相近。
7、请将下列人名、图片与情节事迹依照相关性用直线连接
燕青 林冲 朱仝
雪夜上梁山 误失小衙内 智扑擎天柱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7分)
古刹
王统照
①离开沧浪亭,穿过几条小街,我的皮鞋踏在小圆石子碎砌的铺道上总觉得不适意;苏州城内只宜于穿软底鞋或草履,硬帮帮地鞋底踏上去不但脚趾生痛,而且也感到心理上的不调和。
②阴沉沉地天气又象要落雨。沧浪亭外的弯腰垂柳与别的杂树交织成一层浓绿色的柔幕,已仿佛到了盛夏。可是水池中的小荷叶还没露面。石桥上有几个坐谈的黄包车夫并不忙于找顾客,萧闲地数着水上的游鱼。一路走去我念念不忘《浮生六记》里沈三白夫妇夜深偷游此亭的风味,对于曾在这儿做“名山”文章的苏子美反而澹然。现在这幽静的园亭到深夜是不许人去了,里面有一所美术专门学校。固然荒园利用,而使这名胜地与“美术”两字牵合在一起也可使游人有一点点淡漠的好感,然而苏州不少大园子一定找到这儿设学校;各室里高悬着整整齐齐的画片,摄影,手工作品,出出进进的是穿制服的学生,即使不煞风景,而游人可也不能随意留连。
③在这残春时,那土山的亭子旁边,一树碧桃还缀着淡红的繁英,花瓣静静地贴在泥苔湿润的土石上。园子太空阔了,外来的游客极少。在另一院落中两株山茶花快落尽了,宛转的鸟音从叶子中间送出来,我离开时回望了几次。
④陶君导引我到了城东南角上的孔庙,从颓垣的入口处走进去。绿树丛中我们只遇见一个担粪便桶的挑夫。庙外是一大个毁坏的园子,地上满种着青菜,一条小路逶迤地通到庙门首,这真是“荒墟”了。
⑤石碑半卧在剥落了颜色的红墙根下,大字深刻的甚么训戒话也满长了苔藓。进去,不象森林,也不象花园,滋生的碧草与这城里少见的柏树,一道石桥得当心脚步!又一重门,是直走向大成殿的,关起来,我们便从旁边先贤祠,名宦祠的侧门穿过。破门上贴着一张告示,意思是祟奉孔子圣地,不得到此损毁东西,与禁止看守的庙役赁与杂人住居等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披着杂草,树枝,又进一重门,到了两庑,木栅栏都没了,空洞的廊下只有鸟粪,土藓。正殿上的朱门半阖,我刚刚迈进一只脚,一股臭味闷住呼吸,后面的陶君急急地道:
⑥“不要进去,里面的蝙蝠太多了,气味难闻得很!”
⑦果然,一阵拍拍的飞声,梁栋上有许多小灰色动物在阴暗中自营生活。木龛里,“至圣先师”的神位孤独地在大殿正中享受这霉湿的气息。好大的殿堂,此外一无所有。石阶上,蚂蚁,小虫在鸟粪堆中跑来跑去,细草由砖缝中向上生长,两行古柏苍干皴皮,沉默地对立。
⑧立在圮颓的庑下,想象多少年来,每逢丁祭的时日,跻跻跄跄,拜跪,鞠躬,老少先生们都戴上一份严重的面具。听着仿古音乐的奏弄,宗教仪式的宰牲,和血,燃起干枝“庭燎”。他们总想由这点崇敬,由这点祈求:国泰,民安。……至于士大夫幻梦的追逐,香烟中似开着“朱紫贵”的花朵。虽然土,草,木,石的简单音响仿佛真的是“金声,玉振”。也许因此他们会有一点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想法?但现在呢?不管怎样在倡导尊孔,读经,只就这偌大古旧的城圈中“至圣先师”的庙殿看来,荒烟,蔓草,真变做“空山古刹”。偶来的游人对于这阔大而荒凉破败的建筑物有何感动?
⑨何况所谓苏州向来是士大夫的出产地:明末的党社人物,与清代的状元,宰相,固有多少不同,然而属于尊孔读经的主流却是一样,现在呢?……仕宦阶级与田主身份同做了时代的没落者?
⑩所以巍峨的孔庙变成了“空山古刹”并不希奇,你任管到那个城中看看,差不了多少。
⑪虽然尊孔,读经,还在口舌中,文字上叫得响亮,写得分明。
⑫我们从西面又转到甚么范公祠,白公祠,那些没了门扇缺了窗棂的矮屋子旁边,看见几个工人正在葺补塌落的外垣。这不是大规模科学化的建造摩天楼,小孩子慢步挑着砖,灰,年老人吸着旱烟筒,那态度与工作的疏散,正与剥落得不象红色的泥污墙的颜色相调合。
⑬我们在大门外的草丛中立了一会,很悦耳地也还有几声鸟鸣,微微丝雨洒到身上,颇感到春寒的料峭。
⑭雨中,我们离开了这所“古刹”。
一九三六,四月末旬
【1】通读全文,作者游览的“古刹”是指哪里?这座“古刹”呈现给作者的面貌是什么样的?(3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3】谈谈你对第④自然中“荒墟”一词的理解。
【4】文末“雨中,我们离开了这所“古刹”。”请结合全文揣摩作者离开“古刹”时的心情。(4分)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中“儒学死亡之后已成为一个游魂了”一句的理解。(4分)
(材料链接)“三十年代胡适在芝加哥讲儒教的历史,曾说:儒教已死,儒教万岁。我现在也可以是儒教徒了。这个想法恐怕今天不少同情儒学的人也许会加以赞许,但是儒学目前的困境也在此。让我们用一个不太恭维但毫无恶意的比喻,儒学死亡之后已成为一个游魂了。”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困境》)
9、写作。
“眼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只有简单至极的5个字——泪液的通称。然而,在生活中,眼泪所代表的情感却是无比丰富的,可以是伤心的泪、委屈的泪,也可以是喜说的泪、感动的泪;服泪的主人可以是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它;可以是你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可以是远在世界另一端的陌生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品尝到自己的眼泪的滋味,也会被他人的眼泪触动……
请你以“眼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