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林芝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引起诗人强烈的愤恨,所以说群童如“盗贼”一般,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厌恶之情。

    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C.《登高》首联是诗人首先看到的景象。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D.《登高》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

  •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   叨(旋() 大彻大悟

    B. 奋(kàng) 震hàn)   闲guàng)   人情事故

    C. 跃(yǒng)   步() 家juàn)   世外桃园

    D. 静(tián 勃(péng) 耳pàn)   大气磅礴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

    B. 折蛇行,明灭可见

    C. 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D. 便扶向路,处处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堪称人物矛盾心理描写的名句。请发挥想象与联想。将此句内容改写成现代文,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与心理,100宇左右。

    【2】这首叙事诗虽然短小,但无论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情节冲突制造,都堪称优秀故事的典范。请就以上两方面,各举一例做写作手法的简要赏析。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冲突制造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篇从“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开始,叙述视角就偏离了主人公“卖炭翁”。作者这种写法合理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乙)“您怎么对维克托那么大的火气?”冬妮亚问。

    “那个男不男、女不女的公子哥儿,没有灵魂的家伙,我看到这种人,手就发痒。仗着他有钱,以为什么事都可以干,就横行霸道。他钱多又怎么样?呸!我才不买这个帐呢。只要他碰我一下,我就要他的好看。这种人就得用拳头教训。”男子愤愤地说。

    冬妮亚后悔不该提起维克托的名字。看来,这个小伙子同那个娇生惯养的中学生是有旧仇的。于是,她就把话头转到可以平心静气地谈论的题目上,问起男子的家庭和工作情况来。“您怎么不多念几年书呢?”女冬妮亚问。

    “学校把我撵出来了。”

    “因为什么?”

    男子脸红了……接着,他把事情经过都告诉了冬妮亚。

    (1)(甲)选段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选自经典文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名),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书中主人公对生命的诠释。

    (2)(乙)选段中的男子是____________,他最后在_________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3)(乙)选段中保尔的语言及其相关的情节,最主要表现他_________________的个性特点?并列举后文中也能表现这样性格特点的一个情节: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中国科学家破解2.5亿年前的世纪“谋杀案”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灭绝”事件,几乎使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状态,这就是著名的“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灭绝呢?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重要环境因素。

    案件重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众多生物“蒸发”

    生物化石记录表明,5.4亿年前地球上共发生了5次显著的生命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二叠纪末的灭绝事件是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生命灭绝事件。“其灭绝过程的特征是规模大、时间短、灭绝后生命系统的复苏极其缓慢。”沈延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他表示,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造成了80%以上的海洋生物的消失,比如珊瑚、三叶虫、放射虫;也造成了75%以上陆地生物的消失,比如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动物。就灭绝物种的规模而言,比发生在大约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事件更严重。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之后,生命系统的完全恢复大约持续了500万年。

    “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学的重大问题。研究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原因使我们对过去的生命演化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讲古论今,它也为我们预测未来地球环境和生命系统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沈延安说。

    嫌犯一:坏脾气的大反派——火山爆发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火山爆发是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真正的“罪魁祸首”。

    比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格拉斯比教授的研究小组就认为造成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巨型火山的爆发。与此同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团队的研究也证明了此次生命大灭绝与火山爆发有关。通过采集、分析距今约2.52亿年的生物化石及保存它们的地层,研究人员还原了这次生命大灭绝的过程:西伯利亚等地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与有害气体,又与超大陆聚合导致的其他因素耦合,致使地球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洋缺氧,大量生物灭绝。

    嫌犯二:一箭双雕的杀手——大陆风化作用

    沈延安课题组也赞成是西伯利亚火成岩省的喷发诱发了此次生命灭绝,但他们指出,大规模火山喷发只是扣动了生命灭绝的扳机,而大陆风化作用,则加速了射向二叠纪末生命的子弹的速度。

    所谓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大陆风化作用的增强将生命营养元素,比如磷、氮、硅等带入海洋,促使海洋的初级生产率增高和海洋的富营养化等,这类似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代近海海域和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而这些生物和化学过程又消耗了海洋中大量的氧气。因此,这是造成海洋缺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海洋的缺氧可以直接导致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大量灭亡。”沈延安说。

    嫌犯三:深藏不露的奸细——海底可燃冰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凶手”是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海底可燃冰主要指埋藏于海底沉积物中的甲烷,由于海水的巨大压力,它们在300—500米的深处能够稳定存在。但是,如果压力突然减小,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甲烷就会迅速释放到海洋和大气中,在大约10—20年的时间内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由此引起全球变暖,导致生物灭绝。

    但是沈延安指出:“在二叠纪末期,引起‘可燃冰快速分解’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海平面的突然降低。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是局部的,它可能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主导因素。”

    相关链接:在浩劫中逃出生天的生物

    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给世界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但即便环境再险恶,仍有少数陆地和海洋物种成功活了下来。

    “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虽然破坏性巨大,但是也留下了巨大的生态空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树忠说,“这也为接下来的三叠纪的陆地、海洋生物,甚至为很快出现的地球霸主——恐龙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机遇。”

    (摘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试在第二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并试着结合文中语句,任选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

    4在沈延安教授看来,探究这次生命大灭绝事件的原因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以“ 留在心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请从“感动”“幸福””“悔恨”“痛苦”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