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C.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肩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D.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 《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本文使用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C.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D. 《恐龙无处不有》是法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蓦然(mù) 缄默(jiān) 风雪载途(zài)
B.糜子(mí) 龟裂(jūn) 归省(xĭng) 戛然而止(jiá)
C.怅惘(chàng) 连翘(qiào) 斡旋(wò) 雾霭(ǎi)
D.幽悄(qiăo) 翩然(piān) 冗杂(rǒng) 褶皱(zh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B.林同学在班会课上介绍学习方法,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C.6月14日,世界杯的光芒照耀俄罗斯大地,世界各地的球迷们纷至沓来,尽享四年一度的足球狂欢盛宴。
D.语文老师上课言语幽默风趣,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5、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6、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7、名著阅读。
①(不忘名著内容)《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编篆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____________的爱,书信中主要强调的是____________的问题。
②(活用读书方法)在阅读《傅雷家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上“摘抄和做笔记”的读书方法。做笔记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8、窖藏
①苍山,是我故乡的名字,那里不产酒,更不藏酒,但家家必有一口窖。这口祖传的井窖,用来贮藏红薯。有了这口窖,便如是藏了至宝,过冬才有底气,日子才算殷实。
②记事起,老房后山就有一口井窖,张开大口在山野静寂着。母亲天天嘱咐年幼的我别靠近,说窖里住着长虫。我最怕长虫,便躲得远远的,避开了被窖吞下的危险。
③正是一个深秋,父亲带我清窖。钻入窖口,脚踩着侧壁上一个个坑穴慢慢探身下去,触地的一刻,心陡然一惊,生怕有潜伏的长虫袭来。点燃一支蜡烛,跳动的火焰中终于第一次看清,窖里根本没什么长虫,只有一眼圆不隆冬的洞穴,横卧在窖底旁侧,等着我来。父亲指挥我将积存了数月的枯草、烂叶、落石、淤沙,一篮一篮递出窖外,打扫干净。再接过父亲用绳索递下的一桶清水,仔细将洞穴浇遍,即刻干燥变潮润,清清爽爽地静待又一季红薯如约光顾。出得窖来,父亲拍拍我身上的尘土,得意地说:我儿长大了,不怕长虫喽!羞得我涨红的脸如刚出窖的红薯。
④秋风抹地一阵劲吹,吹黑吹瘦了满地叶蔓,却吹肥了地下的红薯,一个个撑破地皮,几欲出土。一锄下去,父亲提溜起一嘟噜硕大的红薯,乐得合不拢嘴。我揪下一块,用镰刀削了皮,淡黄的薯块沁出点点白汁,嚼一口分外甜,满嘴都是丰收的滋味。上千斤红薯几天内分批刨出,摘下,装筐,父亲用压弯的脊背肩挑背扛,将红薯运到窖口。父亲在外,我下窖。汗涔涔的父亲,把红薯一篮篮递到窖里,我一个个码放整齐,最终填满了洞穴。望着这一窖红薯,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眼前浮现出父亲劳作的背影,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
⑤这一冬,窖藏的红薯需要不时地通风、查看,以防霉变。可经验丰富的父亲总是打理得极好,红薯不仅完好如初,且因窖藏而变得更加甘甜,成为重要的口粮。
⑥勤劳的母亲极尽能事,把红薯的吃法演绎得淋漓尽致。红薯擦丝,浸泡缸内,析出细腻洁白的红薯粉,做成烩菜必不可少、劲道爽滑的粉条;红薯蒸熟,剥皮捣烂成泥,和入面粉中烙成喷香的红薯饼;红薯擦片,晒干,碾碎,过筛,制成红薯面,烙饼、蒸饼子、轧饸饹都成……最经典的吃法,是将蒸煮的红薯切条,晒成红薯干儿,作为小零食乐享一冬;或是将红薯用铁盆扣在炉上,直烤得香气弥漫,吃起来暖暖的、甜甜的、面面的,很是过瘾。多余的红薯便拿到集市售卖,或催肥那头家猪,过个好年。
⑦当然,父母最懂农事,不管日子多么紧巴,孩子多么嘴馋,定会窖藏好来年的种薯。待春暖花开,育秧栽植,更待秋来又一季丰收,开始又一冬窖藏,绵延又一年岁月。
⑧城里安家后,每至隆冬时节,我便格外想念那口窖,想念窖藏的红薯,想念仍旧种地等我回家的年迈二老。过段时日,我就回到故乡,尾随父亲去掏红薯。井窖依旧,棚窖如昨,只是贮藏的红薯虽美味依然,数量却逐年减少。父母年纪大了,干不动了,种得少了,现实戳得我心痛,且一年痛过一年。
⑨于是,我便格外珍惜,将汇集了故乡水土、父母深情的红薯,小心翼翼地从窖中取出带回城里,好好保存,精心烹制,让红薯更香甜。吃了这汇集了故乡水土父母深情的红薯,即使身在异乡,便也有了老家的味道,内心一片安然。
⑩那口窖,是苍山农家的功臣。一年年,默默吞吐着父老乡亲的劳动果实,窖藏着父辈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对远方儿女的牵挂,也窖藏着游子对心上故乡的思念和对不老故土的依恋,相随走进岁月最深处。即便有天,井窖空空如也,棚窖不再搭起,苍山的那口窖也依然会在我们心头永存,窖藏满满,醇香悠悠。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 情节 | 我的心理 |
一个深秋 | 父亲带“我”清窖并给窖浇水 | ① |
秋风抹地 | ② | 感动 |
这一冬 | ③ | 佩服 |
隆冬时节 | “我”吃从乡下带回来的窖藏红薯 | ④ |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
上千斤红薯几天内分批刨出,摘下,装筐,父亲用压弯的脊背肩挑背扛,将红薯运到窖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第②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井窖的神秘。母亲说谎骗“我”是怕我偷吃窖藏的红薯。
B.文中第③段描写了父亲带“我”清窖并给窖浇水的过程,我把事情做得妥妥帖帖,父亲很欣慰。
C.文中第⑧段中写到,“我”过段时间就会回去和父亲一起掏红薯,只是因为在城里买不到这么好吃的红薯。
D.文章中的父亲吃苦耐劳,擅长农事,母亲勤劳善良,心灵手巧,他们是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村父母的典型代表。
E.文章通过记叙“我”小时候在农村和父母一起窖藏红薯的经历,写出了“我”对朴实的劳动生活的喜欢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
【4】标题“窖藏”有何含义?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乡土风物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
小时候只知道待在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总能使不成样的哭脸变成一幅可爱的笑脸,她总能使一颗跳动不安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家乡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那时的我对他的了解仿佛披上了一层面纱——朦胧而清淡。对于一个追逐世俗的人来说,家乡只是一块不值钱的土地。她没有城市的一小块地那么值钱,但对于我,家乡则是一块藏着金矿的沃土。她让我懂得一个人的价值,生命的真正内涵。
最喜欢在春天时躺在翠绿的草地上,那里充满着草的芬芳。那是家乡的体味,让我留念与陶醉。
--铁凝《家乡的味道》节选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酿酒师把米蒸熟,倒进缸里,拌上酒曲。然后把酒缸密封起来,免受外界“侵扰”。一段时间后,酒缸里的米就变成了醇香的美酒。发酵时间越长,酒就越醇厚幽香……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排除侵蚀和干扰,才能迸发出巨大潜能,时间越长,越能书写人生的辉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以议论为主,辅以其它的表达方式;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