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拿来主义》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我愿意是急流》的作者是俄国的普希金。
B.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C.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一个音阶。
D. 古时对别人称自己亲属时,常在称号前加“家”或“舍”;称别人亲属时加“令”。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省亲(xǐng) 谥号(yì) 尚飨(xiǎng) 怙恶不俊(hù)
B.咯血(kǎ) 悄然(qiǎo) 行第(xíng) 形单影只(zhī)
C.奴婢(bì) 丧事(sāng) 万乘(chéng) 衔哀致诚(xián)
D.夭折(yāo) 后嗣(sì) 希冀(jì) 斗斛之禄(hú)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 B.②③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④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B. 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C. 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D. 《师说》的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5、下列对联与传统节日的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龙舟竞标,遗风犹自说三闾。——端午
B. 千重山远,十分相思百分念;三秋桂子,一轮明月两地心。——清明
C. 九九芳辰,年老又赏登高景;三三令节,秋深还添延寿春。——重阳
D. 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元宵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它们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史记》中的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司马迁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非常关切。他在《货殖列传》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何为“贤”?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亼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多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对此,胡三省注:“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宫,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节选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臣光曰”、史书注释、书目提要等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
B.《货殖列传》中的史论,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关切,旨在探索社会发展之因。
C.司马光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D.胡三省对梁武帝言论所作之注,揭示了其骗人本质,点明了衣食皆出于民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了发掘和整理史论的观点;尾段予以照应,并指出了这样做的意义。
B.文章中间三段是并列结构,多方面举例论证了史论确实有着值得发掘的价值。
C.第三段两次引用司马光的话,充分论证了他的用人理论既丰富又深刻的观点。
D.第四段先摆出某些人的观点,接着指出其错误,然后以实例证明其确实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论结合的方式,保留了古代史学家的许多评论,这些评论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
B.发掘“太史公曰”的内涵,我们定能对其所涉及时代的历史情况有较深入的理解。
C.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资治通鉴》中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
D.史论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体系提供了充足养料,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螃蟹虽然具有“_______________”的优势,却非蛇鳝之穴无处存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艺术大师和貌美歌妓的反应,衬托琵琶女高超的才艺和姣好的容姿。
(3)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远在天边的亲友可以打开手机视频聊天,仿佛近在咫尺,正如王勃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______,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 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6)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7)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 (郑板桥《竹石》)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改换对六国之民的态度,秦的历史将会改写的名句是: “ _____ ,______ ,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______”作对比,指出尊师重道与是圣愚有别的原因所在。
(2)沈从文《边城》中“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描写与《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面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不禁遥想当年刘裕“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壮举。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③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②玉唾:珍贵的书籍。③庞公:即庞德公,后汉隐士,其事迹载于《襄阳耆旧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以隐居明志,在选择住所方面,只求有幽静的树林水塘,就心满意足。
B.颔联写先生藏书之富、读书之勤及治学之久,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与感叹之情。
C.先生在四海之内所谓的“相知”,志趣实则与先生不同,谁也没有被先生垂青。
D.先生生不逢时,高卧庵中,虽然头发变白,却内心藏着一段人世报国激情。
【2】尾联是如何表达对“先生”的赞美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①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例之人,使之讲例。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讲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也,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意,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圆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他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货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②,有副减)
注释:①三司:宋初以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司,官署、机构。②《与王介甫书》:王安石变法后,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司马光写这封信,目的是劝王安石放弃新政,这里节选的是第三段。
(乙)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子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又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功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轻租税、薄献敛、已逋贵也 已:免除
B.又于其中不次用人 次:第二,次一等
C.辟邪说,难壬人 辟:驳斥
D.士大夫多以不恤因事 恤:顾念,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上乃欲变此 臣乃敢上璧
C.度义而后动 今行而无信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前以降及物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己/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己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C.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D.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属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一组是( )
①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②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 ③散青苗钱
④敛民钱雇市佣而使 ⑤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在信中批评了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诸法,其中“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诸语,虽措词尖锐,但因放在“用心太过”这个观点之下,又使文势显得舒缓婉曲。
B.《与王介甫书》引用孔子的话,论述充分,表达了司马光诚挚恳切之情,有较强的劝谕说服效果。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王安石的回信逻辑严密,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质疑,从侧面一一委婉回应解答,体现了政治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胸怀与眼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迹其本原,成以此也。
(2)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7】根据甲段选文,概括司马光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抵触?
14、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
江南烟雨
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
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在蒙蒙细雨中来往穿梭,/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
呵,燕子,你别再惆啾,/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已经把乳白的云慢染透!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