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行(háng)辈 归省(shěng) 絮(xù)叨 挑衅(xìn)
B. 欺侮(wǔ) 蓬(péng)勃 耳畔(pàn) 龟(jūn)裂
C. 亢(kāng)奋 农谚(yàn) 闲逛( guàng) 清冽(liè)
D. 踊(yǒng)跃 踱(dù)步 家眷(juàn) 缄(jiān)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经济和硬件设施不足等原因,各国在获取技术方面存在巨大悬殊。
B. 鞭炮的巨响和火硝味弥漫在空气中,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春天的到来。
C. 穿着实验服的技术人员坐在高架电动推车里,天衣无缝地修剪着植株。
D.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百分之七十的鸟类物种从小的森林碎片上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小军常常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上课的老师对其不守纪律的行为都气愤得怒不可遏。
C.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地,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D.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的焰火表演,如梦如幻,观看者无不叹为观止。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矗立(zhù) 俨然(yán) 归省(xǐng ) 教学相长(zhǎng)
B.苍劲(jìng) 冗(rǒng)杂 拾(shè)级 霓裳羽衣(cháng)
C.虔诚(qián) 寒噤(jìn) 腈纶(qínɡ) 分崩离析(bēng)
D.骠骑(piào) 颠簸(pǒ) 缄(jiān)默 矫首昂视(jiáo)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武侯庙①
(唐)杜甫
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侯庙:在夔州,祭祀诸葛亮(武乡侯)。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武侯庙》《春望》中都写到了“草木”,这样写有何相同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提示填空。
(1)室中更无人,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4)“_______,______”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公使及其爪牙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蛮横嘴脸。
7、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生活还是和从前一样。达雅做工,保尔学习。他刚要着手小组工作,一个新的不幸又偷偷地向他袭来:他双腿瘫痪了。现在只有右手还能活动。他做了许多努力,都没有效果,他知道再也不能行动了,这时候,他把嘴唇都咬出了血。达雅勇敢地掩饰着她的绝望和由于无力帮助他而产生的痛苦。……
保尔继续在学习……
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不幸又突然袭来。保尔的病情在继续发展。他的右眼发炎,火烧火燎的,疼得难以忍受,接着左眼也感染了。保尔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失明的滋味——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黑纱。
(1)以上文段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 》。
(2)选文中保尔身上有哪些高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简要说明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女人”的形象特点。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小说标题“点燃一个冬天”的含义。
9、按要求作文。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的一段话刷屏:“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轻人一味追崇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国家的兴衰要靠科技、教育、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同学们,在这次席卷全国的疫情和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全民偶像”?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题目进行写作。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书写字体规范,卷面整洁;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