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汉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汹涌 扭捏作态 不足为据 与日具增
B.忧戚 附庸风雅 相得益彰 前仆后继
C.惊骇 富丽堂皇 形消骨立 根深蒂固
D.困厄 断章取义 间不容发 走头无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森林里光线很暗,高大的古树遮天蔽日。
B. 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C. 这对夫妇相濡以沫,幸福地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
D. 国庆期间,王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登山,共享天伦之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B. 贵州省的茅台机场推出了一项乘机购茅台酒的活动,使得全国买家蜂拥而至。
C. 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到了,我校师生欢聚一堂,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歌舞晚会,本家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D. 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经势不可挡,从现在开始亟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
4、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荷(hè) 隐曜(yào) 风靡(mǐ) 浩浩汤汤(tāng)
B.刹那(chà) 粗犷(guǎng) 阴翳(yǔ)) 良莠不齐(yǒu)
C.埋怨(mái) 娉婷(pìn) 称职(chèng) 矫揉造作(jiāo)
D.弄堂(lòng) 潺潺(chán) 笨拙(zhuō) 相形见绌(chù)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人琴俱亡》
【乙文】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语时了不悲(_________)
②弦既不调(__________)
③稍有令誉(________)
④语其父繇曰(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以”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以也(《晏子使楚》)
B. 俱以假山显(《于园》)
C. 卿何以不汗(《太平广记》)
D. 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钟 毓 钟 会 稍 有 令 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请分别概括两文凸显的主旨。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月①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②六上弦,第六次出现上弦月(六月上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中“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写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的情景。
B.杜诗的尾联写了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惫地落在江边栖息之景,这里其实也是诗人自况。
C.苏词中“我欲”“又恐”“何似”,细腻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D.苏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与“低”都是指诗人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2)“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7、某学校开展以“双减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在主题班会上介绍什么是“双减”?
(2)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力度,特别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人认为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双减”政策矛盾,对此你怎么看?谈谈理由。
(3)观察下面统计图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2022年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调查情况
①
②
③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 ,思而不学则殆。
(2)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芳发而幽香, 。
(4) _____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5)实现中国梦,责任在青年。我们应满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积极进取精神,努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语句填写》
(6) 在足坛老牌劲旅曼联队处于低谷,连连失败之时,著名的足球教练范加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梅开二度,毅然地挑起了主帅的大梁。
9、茶花赋
杨朔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游了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边上会到他。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领我穿着茶花走,指点着告诉我这叫大玛瑙,那叫雪狮子;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后来他攀着一棵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问:“古语说:看花容易栽花难——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难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问道:“一棵茶花活不长吧?”
普之仁说:“活的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我不觉噢了一声:想不到华庭寺见的那棵茶花来历这样大。
普之仁误会我的意思,赶紧说:“你不信么?大理地面还有一棵更老的呢,听老人讲,上千年了,开起花来,满树数不清数,都叫万朵茶。树干子那样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说着他伸出两臂,做个搂抱的姿势。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
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来,笑着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的脉络结构补充完整。
思念祖国,设置悬念—__________—引出对象,赞美劳动—___________。
【2】作者写山茶花,为何先写梅花、白玉兰、迎春?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4】结合上下文说说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5】联系文章主旨,试分析普之仁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10、济南的冬天(节选)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选文划线句有什么作用?选文中加点的两个“它们”分别指什么?
【2】请你对文段中划“ ”的“慈善”一词作一点评。
【3】第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景物特点是什么?
【4】感悟“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表达的作者感情?
【5】就文中的“更美的山的肌肤”写点赏析文字。
11、想起雪湖藕
徐迅
①想起家乡的雪湖藕。炎炎夏日里,想起雪湖,就有丝丝的清凉袭上心来;就感觉荷叶田田,莲花过人头,有人摇着小船,“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起那藕,就有无数白胖胖、粉嘟嘟的小手晃在眼前,有一种“儿童拍手争相问,一枝莲蓬值几钱”的诗意。当然这不是诗,也不是引用——有朋友写美食,写到藕,有藕记、偶记之语……我这是偶然想起。
②家乡的雪湖藕产自县城之南。城南除了雪湖,还有南湖、学湖。三湖连在一起,都产藕,藕名都叫雪湖藕。雪湖藕九孔十三丝(一般的藕是七孔),说是珍品。据传,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路过此地还留下了佳话,说他品尝雪湖藕时,当一位少女捧上藕,他见少女宛如出水芙蓉,楚楚可人,又见雪湖藕洁白如玉,细嫩光润,似美女手臂,风情万种,不禁脱口而出:“一弯西子臂。”但求下联,岂知身边文武无一人能对。不料,那少女不慌不忙答道:“七窍比干心。”对联以“一弯“”西子”喻雪湖藕之表,用“七窍”“比干”喻雪湖藕之里,又巧嵌了两位古人名。朱元璋细细品味,心里暗暗称绝。登基定都南京后,他念念不忘雪湖藕,要求雪湖每年农历八月开湖,采摘的第一批藕送到南京,于是雪湖藕就有了“贡藕”之誉。
③记得在家乡县城生活时,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城南。夏天,那里雪湖与南湖、学湖三湖相连,水天一色。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太阳照着,几天过去,小荷宛若少女般情窦初开。待荷叶慢慢撑开,伞样大的荷叶就仿佛什么也遮挡不住了。荷莲从荷叶旁突兀而出,一枝枝地化成一朵朵莲花,或胭红、或粉红、或梨白……都亭亭玉立。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很快,就见人摘那碧玉簪似的莲;更有人光着身子,下湖采藕了。他们从湖里举起那藕,有水濯洗,藕洁白如玉,真的是出污泥而不染。
④家乡的雪湖藕略呈方圆形、七棱,生食最方便,人们选用嫩脆之藕,洗净切片,加上白糖,就成了一道有名的凉菜。尤其是夏天醉酒后,吃起来异常生脆、爽润、甘甜,很是解酒。熟吃可切丝炒辣椒、炒肉或是制成炸藕盒、包藕卷等,用藕片炖排骨、煲汤什么的也简单。有人选用老而粗壮之藕,在藕孔内填满糯米蒸煮切片,说是好吃,但一进嘴里,我感觉就如同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说“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袁枚还说,“藕粉非自磨者,信之不真”。袁枚是位美食家。由此,看他生活的年代就有藕粉造假者。藕“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神农本草经》),生吃可消淤凉血,活热病烦渴、吐血和热淋等症;熟食可以养胃滋阴,补益五脏……其实还不止这些,我的一位朋友曾住在雪湖边,夏天里,她用荷叶煮荷叶稀饭,说是清香祛暑。莲籽去壳留下莲仁,她就自制八宝粥。莲仁当中绿色的莲心,味苦,她又用那莲心泡水喝,说是强心、降血压……这让我真的大开眼界。
⑤转眼就又到藕上市的季节。这时想起家乡的雪湖藕,我仿佛就看到城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仿佛看到家乡县城的街头,有人挑着一副藕担匆匆地走过,担子里那粗得像手臂的雪湖藕又白又壮。有人干脆用那浑圆的荷叶举过头顶,当作遮阳的伞,吆喝着“又脆又嫩的雪湖藕,好七(吃)咧!”我在心里回味着乡音,就由不得不像叶圣陶在《藕与莼菜》里所写的那样,生出“故乡可爱极了”的感叹了。
【1】【1】文章描写了雪湖藕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2】选文第②段引用有关朱元璋的传说,有何作用?
【3】【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
【4】【4】请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文字删去,再与原文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
【5】【5】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夜色中的一道光,给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生活中的一道光,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人生中的一道光,给我们指明旅途的意义。也许你有“那一道光”的故事,也许你有对“那一道光”的思考……
请以“那一道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