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B. “元夕”即“元宵”,在我国有元宵节夜晚观灯、猜灯谜的习俗,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就是描写这一场景的名句。
C. “记”一种记叙性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记述自己被贬永州后,探访山水,以排解心中郁积的闷苦的境遇。
D. 在《沙乡年鉴》中,作者分12个月,记录自己美丽富饶的故乡——沙乡一年四季的物候风情、生活趣事,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贫瘠(jí) 怠慢(dài) 萌发(mén) 熠熠烁烁(yì)
B.物候(hóu) 遗骸(hái) 偏僻(pì) 阴奉阳违(wěi)
C.欺侮(wǔ) 寒噤(jīn) 拙劣(liè) 纷至沓来(tà)
D.挂罥(juàn) 顷刻(qǐng) 撺掇(duō) 辚辚前进(lín)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盗窃乱贼而不作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 故外户而不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是谓大同 是鱼之乐也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B.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C.为了优化市民的出行环境,市政部门加快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规模和速度。
D.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说说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原句。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____________》、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____________》。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瘟疫并不是历史的配角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瘟疫是历史的配角,其实瘟疫一直是历史的主角,大瘟疫的每一次到访都深刻地改变历史进程。由此产生的信仰、巫术,更是长时间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瘟疫为何如此可怕?在于强大的传染性、变异性,病毒的变化速度惊人,而人类进化出抗体的速度相对缓慢,瘟疫爆发,大规模的族群死亡,对于任何人都将带来强大的冲击和震撼。
这种刺激,是任何人为的战争、酷刑、惩罚都无法比拟的。
(一)
古代中国人为何不爱去南方?因为瘟疫,古人称呼为瘴气。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著名的黄帝炎帝大战都是在今天的山西和华北地区开展。这里气候干燥,四季分明,不利于病毒的快速繁殖,是那个时代最为合适的生活区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经提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也就是江南气候潮湿,人不能长寿。从史料上看,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往往任期很短,而且死亡率高得出奇。造成人员大量死亡的显然不是潮湿的气候,而是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病菌。在黄河流域,天气帮了人类大忙,寒冷的冬天杀死了大量病菌,而在温暖的江南,病菌可以一年四季肆意繁殖,长年累月,这里就充斥着大量北方人从未经受过的疫病,比如登革热、疟疾等等,它们就在这里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罗网。
所以自古被发配到南方都被认为是有去无回的,极有可能病死他乡,因为北方人没有适应当地的各类病菌,而当地人已经很好地适应了。三国曹操赤壁大败很大的因素就是北方士兵到了长江流域,大量染病,瘟疫流行,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这次打败而回幸存的士兵也因此有了抗体,所以经过几十年的适应,当再次伐吴时,瘟疫不再发挥作用,晋军得以顺利进军。
北宋时 62 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目的就是要让当地的瘴气将其置于死地,还不会背上杀才士的骂名。
(二)战胜病菌才能统一中国
由于病菌的阻隔,南北融合的过程一直很缓慢,唐代以前南北文化、语言、经济差异显著,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形成两个各自进化的中国。
随着永嘉之乱,大量人口被迫开始南迁。但是直到唐代,也就是 8 世纪左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人口密度都不高,到了400年后的南宋,成千上万的农民才遍及华中和华南地区。
可以想象,移民的过程是缓慢且痛苦的,人们要面对从未经受过的疾病,然后在漫长的调适期里和它们逐渐适应、共存。所幸,中国人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融合。
(三)瘟疫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过去几千年里,人们虽然无法用科学解释瘟疫,但对瘟疫的观察,却让我们总结出一套远离瘟疫的方法,以仪式的方式流传下来。比如,有的宗教禁食猪肉的宗教习俗,本质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恐惧之上,它可以减少病从口入的几率。除此之外,另一个宗教仪式——沐浴,则能够避免因皮肤接触导致的感染。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中都有沐浴仪式。
但讽刺的是,年深日久,这些仪式最初的功能在传播中逐渐被人们淡忘,再后来,仪式被彻底神圣化,反而成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比如,为了庆祝宗教节日,成千上万的朝圣者聚集在一起集体沐浴,这就为疾病寻找新的宿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另外两大宗教,佛教和基督教,在宗教文化上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疾病的影响。佛教源自印度,与寒冷地区相比,传染病在印度的发病率显然更高;基督教形成于耶路撒冷等城市,人口密度比较高,传染病的发病率也肯定高于人口稀疏的地区,所以从一开始,两种宗教都把突如其来的疾病看作理所当然。他们都劝导人们说,死亡是对痛苦的超脱,是进入极乐世界或者天堂的必经之路,在那里,生前受到的所有不公和痛苦都将得到补偿。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疫病,基督教和佛教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痛苦、疾病和乱世的思想和情感体系,收获了大量的追随者。
(摘自知乎)
【1】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给这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选出对上下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大瘟疫的每一次到访都深刻地改变历史进程”,“深刻”是指每一场瘟疫都可以夺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更甚者可以毁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从而改变历史进程。
B.瘟疫可怕的原因在于人类环境的恶化,研制疫苗的周期很长,速度很慢。
C.“它们就在这里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罗网”,“自投罗网”比喻自己去送死,这里是指北方移民很容易感染登革热、疟疾等疫病,写出了这些疫病的凶险。
D.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被迫开始南迁,到了南宋,成千上万的农民才遍及华中和华南地区。
【3】第三部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4】结合选文和资料链接,谈谈你对“瘟疫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的理解。(80—100字)
(资料链接)
凡不分青红皂白张嘴就骂武汉人如何如何的,我劝您与之保持距离。这种人最缺乏同理心,思路也不够清爽,今天可以因一个病毒恨不得与武汉划清敌我界限,明日便可因其他的事视你如敌人,对你落井下石。同样的还有因为怕病毒传染顺着窗户把自己养的猫狗扔出去的人,除了不讲科学,他们遇到别的事,恐怕也能果断扔掉“一些东西”。
一个病毒筛出万般人品。疫情绝不是什么好事儿,但从中也未必不能获得一些东西。至少你可以了解,比起低级的病毒,有些人性未必高级到哪去,由此可以捋清楚自己的交际圈,通过触及生存的问题更明白自己做人的底线,清理一票不可交之人,了解跟谁可以交往到什么程度。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沟通与理解,由于缺乏沟通而造成误解的事比比皆是。而当了解到事实真相后,你或许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或许你一直讨厌的、抱怨的却是另一个人的良苦用心。你与父母、与同学、与师长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事情的结局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如果你遇到这样事又会如何处理?请以“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请以“我真的感到 ”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提示:写作之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