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洛阳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qiǎng)    彷徨   (yì)    怒不可遏

    B.(jìn)     缅怀   (shè)   格物致知

    C.(wù)     浮燥    老ōu)    不修边副

    D.(lí)      演绎   幽yè)   分崩离析

  • 2、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会经历不同阶段,孕育开花成熟,凋谢枯萎死亡,周而复始,代代不息。

    B.长江、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川流不息地奔向大海。

    C.游客正乘车观看一路风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游客十分遗憾,个个叹为观止

    D.近段时间的天气,可谓风云变幻,时而晴空丽日,时而雨雪交加,恶劣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满芒夏暑相连”点出了夏天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复至、小暑、大暑。

    B.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亲非常担忧。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不少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一味去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手机、服装……等来显示自己生活品质高人一等,这也正是现今名牌泛滥的主要原因。

  • 4、下列有关名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作者鲁迅,选自《呐喊》,《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C.《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雷、傅聪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代替: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故以“垂髫”代指童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弱冠”指成年;“黄发”象征长寿,故指老人。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古诗阅读: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

    古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巳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气节为时人所重。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是急促的鼓点;________,是飞扬的流苏;________,是蹦跳的脚步;________,是闪射的瞳仁;________,是强健的风姿。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1)上面语段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你”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内容,结合你读这部名著的体验,写出你的感悟。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响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⑥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⑦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选文有删改)

    1结合原文,对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遏行云”是赞美嘹亮的歌声。

    B.“余音绕梁”是指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令人久久难忘。

    C.“高山流水”是说曲艺高妙,而不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D.“四面楚歌”是说四面汉军都唱起楚歌,形容遭到各方面而陷入困境。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B.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第②段“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这句话中的“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传神。如第⑤段中对《高山流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赞美。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眼,其余的拍子叫板。

    B.“字正腔圆”是指歌唱时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

    C.“回肠荡气”是形容演唱者表演声情并茂,恰当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从成语故事入手,讲述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了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我”家里只有一台电视,周五晚上三个频道分别有“我”和爸爸、妈妈爱看的节目,这矛盾会引发什么冲突呢?最后会是什么结局呢?

    请根据这一情境,以“看电视”为题,写一个故事。

    要求: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