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变交通拥堵的现象,我校组织部分老师担任交通疏导员,拥堵现象便戛然而止了。
B.桂林的山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猛虎,山形奇特,真是巧夺天工。
C.赵本山的小品很逗笑,就连一向严肃的父亲都忍俊不禁。
D.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客观地看待自己。
2、九年级(二)班围绕“为什么学习古诗文”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下列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A.甲:阅读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正如陶渊明所书“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乙:学习古诗文要静下心,专注于所学的内容,不要与别人攀比外在条件,正如宋濂所言“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丙:从古诗文中能感受到古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人的爱国热情,正如文天祥所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丁:古诗文中蕴含哲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正如陆游所留下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12月25日,瑞典外交大臣公然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说三道四。
B.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C. 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所以说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D. 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有的130 多分,有的40多分,真是良莠不齐。
4、下面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个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B. 你们学校打排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C. 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 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臣之妻私臣
②王之蔽甚矣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恢弘志士之气
【2】划分朗读节奏(仅画一处)
今齐地方千里
【3】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寝而思之 人不知而不愠
B.王之蔽甚矣 欲报之于陛下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皆以美于徐公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邹忌和诸葛亮都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6、古诗文阅读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7、综合性学习。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由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组委会编辑的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36首集锦,近日由学习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集锦收录的《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帜》等36首歌曲风格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悦心情,集中展示了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36首歌曲的出版发行,为广大人民群众学唱、传唱优秀歌曲提供了便利。
(1)请你为这则消息拟个标题。
(2)下列名单是学校合唱比赛的组织人员,请按姓氏的音序进行排列。(只写序号)
①李萍 ②郭宏伟 ③蔡晨曦 ④王洋 ⑤肖琳
排列顺序:
(3)你班要参加学校举行歌咏比赛,请你在以下歌曲中为本班选择一首,并说明选择理由。
《走向复兴》 《五星红旗》 《中国 我为你歌唱》 《国家》 《家乡的味道》 《相亲相爱》 《爱我中华》 《精忠报国》 《两岸一家亲》 《阳光路上》 《追寻》 《祖国万岁》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②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⑤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⑥______________,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默写李商隐《无题》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停下来,做个发现者
张 勇
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人行色匆匆,不肯停下脚步。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③立陶宛有一种螺旋树,这种树在幼年时,长势过快,一味地疯长,顶端的幼芽就显得柔弱,经不起风吹雨打。每到刮风下雨,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不堪一击,几乎全被毁掉。顶芽被毁后,螺旋树就生长出许多侧芽来顶替,这样一来,就渐渐地长成了弯弯扭扭的螺旋树。
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适度的停顿犹如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__________。
⑤古人在驿道旁边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累庸碌之身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面对山之厚重、水之浩渺,难道你就不会有些许感悟吗?洗净铅华的心灵同样可以清丽脱俗、摄人心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你需要重新起航。不偶尔停一下,你如何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呢?不偶尔停一下,你又怎能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美的发现者和欣赏者呢?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偶尔停下来”会有哪些收获。
【2】选出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当我们行到水穷处时,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坐看云卷云舒。
B.举螺旋树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人如果急于求成,不懂得适当的停顿,就会根基不稳,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
C.只有学会劳逸结合,在停中补充体力,才能为今后的行路增添力量。中国的“亭”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智慧。
D.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尽情领略生活的美好。
【3】请在第④段横线上补写一个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朵云对酌
马德
1
有一年,大雪,到山上去追野兔子。
四野尽白。深可没膝的雪,覆了远山近水。四下里,好多野兔的足印,仿佛它们的挣扎和喘息还在,我们说,赶紧追!
追了半天,又冷又累又饿。我们四处找柴禾,树上的枯枝,沟洞里的树叶,崖缝间的鸟窝,田鼠洞里的豆荚,统统搜罗了来,扒开一片雪,然后,点起了火。雪,以及寒冷,纷纷从火堆四周撤退。而我们,在温暖里一边烤着火,一边烤着干粮,一边大声说笑,一边高声放歌。空旷的四野里,鸟都不敢飞过来,哪还有野兔子的踪影。
那一次,我们一个兔子没逮着。心底里,却捡拾回来无穷的快乐。
2
我有一个朋友,是位画家。
有一天,他邀我到郊外,干什么?看蚂蚁。他在一只肥硕的蚂蚁屁股上,轻点一丝朱红。整个上午,我们盯着这只红屁股的家伙,一会儿拖回一只空麦壳,一会儿在巴掌大的地方逡巡一阵子,一会儿对着一根高挑的草疑神疑鬼,一会儿优雅地为另一只蚂蚁让路,一会儿又急匆匆地去打上一架。
我们两个人,仿佛是被它牵着,一会儿驻足在这一处,一会儿又蹲踞在另一处,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凝神屏息。我们看它,它一定也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两个傻傻的家伙。
被盯梢终究是郁闷的。那天,它突然钻进窝里,半天没出来。我们的心,在等待中,竟好像也被困在了幽深的地底,半天,没上来。
赏玩一只蚂蚁,与被一只蚂蚁捉弄,都是一种欢喜。
3
草坪上,几个小孩在玩水。
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挽着裤管。后来,裤脚湿了,裤子湿了,上衣湿了。再后来,鼻翼上是水,耳垂上是水,发梢上是水,浑身上下,都是水。
这是初秋的下午,天已经凉了。水玩过,几个孩子又在玩“骑马打仗”的游戏。两两配对,骑在“马”上的孩子,与对方骑在“马”上的孩子,在“马”的跑动中,以脚角力,互相蹬踏。一两个回合,三五个趔趄,七八声嬉笑,个个便摔翻在地上。再起来,身上泥一片,水一片,伤一块,痛一块,然后闹一声,嚷一声,继续玩。
一个人,若没有从这样的童年走过来,一定不是从诗意中长大的。
4
大冬天,街上冷得难见一个人。
到水果摊前买水果。不见摊主,只见旁边一个女人,上身是红红的羽绒服,下身是过膝的皮裙,高筒的靴子,背对着我,一边哼唱着,一边和着旋律,正翩翩独舞呢。
这么冷的天,真好兴致。
大姐,这儿的摊主呢?我问。
她一转身,我便有些羞赧。看起来,人家好像比我岁数小。然而,更令我吃惊的是,她朝我走过来说,你买水果啊?我就是。
啊,你是摊主……我没有掩饰住自己的惊讶。嗯,我就是。然后,她熟练地为我称水果。这时候,我注意到她水果车上的标牌。天哪,她竟然出生在1961年。
一个人的年轻,其实,应该是心境里不灭的诗意,以及,内在生命不尽的激情吧。
5
与人对酌,喝着喝着,人走了。
开始还茶烟缭绕。后来,烟萎了,水凉了,气氛没了,心绪乱了。
此时,一朵白白的云飘过来,投在不知哪里的玻璃幕墙上,又反射落到杯子里。一刹那,杯里也有了大乾坤,一朵云,在杯中荡呢。
赶紧再续一杯开水,云在水里,水在云里,云水升腾在茶烟里。轻啜一口,然后,小心翼翼放下,喜对一朵云,相看两不厌。
与一朵云对酌,多美多好的意境啊。
【1】概括散文内容,可以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请根据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关键词。
那一堆温暖的柴火帮我们捡回了快乐,那一只忙碌的红蚂蚁帮我们捡回了⑴______,那一群嬉笑疯闹的孩子帮我们捡回了童年的⑵______,一个红衣独舞的小摊贩帮我们捡回了生命的激情;那一朵云帮我们捡回了丰饶的⑶______。
【2】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你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选做一句)。
⑴雪,以及寒冷,纷纷从火堆四周撤退。
⑵一刹那,杯里也有了大乾坤,一朵云,在杯中荡呢。
【3】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总批]散文用个性化的语言,叙写作者独特的经历,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意趣美。
[示例]
一会儿拖回一只空麦壳,一会儿在巴掌大的地方逡巡一阵子,一会儿对着一根高挑的草疑神疑鬼,一会儿优雅地为另一只蚂蚁让路,一会儿又急匆匆地去打上一架。 | 旁批:句中的“逡巡”“疑神疑鬼”“优雅”等词语庄重典雅。用拟人的手法写小蚂蚁快乐而无拘无束的活动,既把蚂蚁人格化,又充满情趣。 |
⑴请你仿照示例,为下面左边方框中的语句做旁批。
我们两个人,仿佛是被它牵着,一会儿驻足在这一处,一会儿又蹲踞在另一处,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凝神屏息。 | 旁批: |
⑵根据旁批内容,在原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写在左边的方框内。
[语句] | 旁批:[旁批]这部分写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作者采用的全是短句,写出孩子玩耍时的忘我、投入,仿佛让人看到了孩子喧闹的场面,以及这种欢腾传递给作者的欢愉。 |
【4】散文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思。阅读全文,说说作者通过五个小片段,想与读者分享他的哪些生活感悟?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篾匠
宋扬
①“……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童谣道出生活之不易。泥瓦匠住不起瓦房,好歹也得有个自己的窝。要修草房,就离不开篾匠。
②篾匠的手都厚实,骨指关节都肿大,手心手背都干燥歇裂,沟壑纵横。嫌戴手套笨拙麻烦,篾匠从不用手套。篾刀挥起来,片开的篾条有的尖似针,有的绕指柔。篾条也是锋利的刀和剑。人与刀切割一根根与世无争、浑圆中通的竹,也慢慢被竹和时光反击,切割,穿刺。哪一个篾匠的手、哪一把篾刀不是伤痕累累、百孔千疮?
③劈篾是篾匠的基本功。嘣,嘣,嘣,一根根大青竹被篾刀伐倒。剔去竹丫,篾匠开始劈篾。篾刀将一筒青竹剖开,一剖二,二剖四,四剖八……哗,哗,哗,裂帛一样撕下去, 破竹之声辞啪四起。备好料,有人蹿身上梁。上面的接,下面的抛,篾匠把一根根竹竿和一 捆梱剖得粗细均匀的篾条都弄上了房顶。篾匠用整竹作房檩,以一指宽的粗篾为龙骨,把细 如麻绳的篾丝当绳子。篾匠在新搭起的房架上一层层铺开早已用铡刀切齐的麦秸秆或稻草, 然后层层捆扎,层层推进。最后,篾匠甩开膀子,提起梳板层层拍打房顶。打到房顶平滑得 像两张斜贴在墙顶的亮黄厚纸,一座崭新的草房才算大功告成。
④近日,我于网上看到成都杜甫草堂大规模翻新茅草屋的视频。视频中,那几位篾匠都 已年过古稀,他们站在房顶,颤颤巍巍的,让人不由得替他们捏出一把汗。记者采访那些老 篾匠,问他们的徒弟怎么没来。他们自嘲:“现在哪里还有草房子?现在的年轻人,哪个还肯学这个手艺喔?”
⑤我的父亲也曾是无数篾匠中的一员。我们举家搬离农村时,父亲虔诚地取下他的那把 挂在墙壁上的篾刀,还执意到灶房外的土里起出那块他磨了几十年刀的石头,用报纸裹了,放进我车的后备箱。进城后,父亲的篾刀和父亲一样威风不再,沦落为只配砍骨头的家伙什。再后来,父亲终于找到钢筋水泥的一处软肋,那块磨刀石在小区花坛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立了 起来,像它依然站在故乡的土里一样。我一直在想:父亲固执地将坚硬的磨刀石插入柔软的 泥土,是否也算固执地留存了温柔的乡土记忆?
⑥我和妹妹分别住在同一省城的不同郊县。在妹妹家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准会抽空往 我这边跑。每次来,父亲进门的第一句话总是“我先把刀拿下去磨一下。”磨刀时,父亲来回 推拉,额头沁出汗珠。自来水和着父亲的汗水,和着石与刀的汗和血,磨成了石浆。石浆从 磨刀石上一股一股往下流,流成一条条灰褐色的蚯蚓。磨一阵,父亲直起佝偻着的腰,眯起 一只眼,对着光看刀刃。刀终于磨好了,我仔细观察父亲的那把篾刀,刃正,不偏不卷。我 的拇指在刀刃上横向轻轻滑过,有强烈而细密的颗粒感。至此,父亲的篾刀又一次火中凤凰 一样涅槃,成为了全新而锃亮的自己。
⑦进城十多年后,父亲的那把篾刀曾经一直直溜的刀脊变得坑坑洼洼,曾经略微外凸的 刀刃往里凹了进去,还出现了两个格口。用刀的父亲,曾经健硕的父亲,身体单薄到像他的 那把被岁月磨小的篾刀。父亲和他的篦刀以及他的磨刀石,都成了永远挂在故名夜空中的那 片消瘦的月亮。
【1】结合选文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 时间 | 蔑刀或磨刀石的处境 |
“我”的父亲 | (1)________ | 虔诚地取下篾刀,将磨刀石用报纸裹了放进车后备箱 |
进城后 | (2)___________ | |
再后来 | 磨刀石被父亲立在小区花坛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 |
进城十多年后 | (3)___________ |
【2】品读第②③段,从人物描写和词语运用两个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塑造篾匠形象的。
【3】请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父亲和他的篾刀以及他的磨刀石,都成了永远挂在故乡夜空中的那片消瘦的月亮”的理解。
【4】如果你打算向校报推荐这篇文章,你会推荐给以下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
栏目一 文化传承 栏目二 故土记忆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上有一种拥有“飞行之王”称号的雄鹰,名叫雕鹰,它们的飞行能力、时间以及速度都极其之强悍,那壮丽飞翔的背后却蕴含着血泪磨难。幼鹰被生下 不久就必须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习它们的第一课——飞行!因为飞行是它们的全部,只有学会 飞行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只有学会飞行它们才有成为天空霸主的资本,年幼的小鹰会被母亲带到悬崖、高处扔下,让小雕鹰在生死关头学会飞行,许多小雕鹰因胆怯而被摔死,但是只有这种生死训练才能让它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学会了飞行的小雕鹰还不是真正的雕鹰,因为它们在学会飞行后还将面临母亲最后的考验,这最后一步的考验也是最艰难的。母雕会残忍地将学会了飞行的小雕鹰的大部分翅骨折断,然后推下悬崖,只有能够再次忍痛飞行起来的小雕鹰才是真正的雕鹰,真正的天空霸主。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你所在的班级将举办一场“磨难成就伟大”的演讲比赛,请你以此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上发言。
(3)某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雕鹰,想象一下,你在成为雄鹰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磨难,请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诗歌体裁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凡涉及真实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⑤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