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 ①⑤④③②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①④③⑤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孕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我们在祝贺人新婚的时候常用“琴瑟和鸣”等寓意美好的词语。
A.“准绳”“崇尚”“也”的词性,依次是名词、动词、副词。
B.“源远流长”“修德养性”“孕育万物”三个短语均为并列短语。
C.“‘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一句的主语是“重要性”,“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是补语。
D.“我们在祝贺人新婚的时候常用‘琴瑟和鸣’等寓意美好的词语。”这句话的主干是“我们用词语”。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女子。
B.《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D.《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其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狼藉/慰藉 倦怠/镌刻 遏制/简明扼要 步履蹒跚/春意阑珊
B. 纤维/拉纤 滞留/窒息 记载/千载难逢 鹤立鸡群/以邻为壑
C. 嶙峋/遴选 倔强/诀别 阻挡/锐不可当 坦荡如砥/同仇敌忾
D. 濒临/频繁 轩昂/盎然 悄然/春寒料峭 不屑一顾/惟妙惟肖
5、阅读《石壕吏》,完成后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请你赏析“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的“独”字一词的表达效果。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
(5)一条条街道宽又平,___________,一盏盏电灯亮又明,_________。
(6)《子衿》中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蜚声中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______________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且在主人公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阅读《海棠树里的张望》回答下面小题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侯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着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这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胡乱一洗了事。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得见看不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⑥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⑦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回答:“您学那玩意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⑧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⑨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外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选文讲述了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根据故事主要情节,用简洁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奶奶呼唤我帮她糊纸袋
(2)____________
(3)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
(4)____________
【2】全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目的是什么?
【3】品味第⑦段“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中“凑”字的妙处
【4】文章最后一段说“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请简要回答“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是什么?
【5】文中第五段“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得见看不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一句体现奶奶具有怎样的性格?
9、作文
生活中:有你崇拜的偶像,他们清纯、活泼、靓丽;有你敬重的父辈,他们勤劳、淳朴、守责;有你尊崇的名家,他们热诚、创新、立业……
阅读中,我们不仅了解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叶圣陶、斯科特等名人的感人事迹,也看到了长妈妈、老王、韩麦尔先生等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光……
请以“我心中的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章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