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延边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要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愿,需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需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要大胆利用国外资源,,要全面扩大内需,保护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能让我国各项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能使我国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当之无愧的典范。

     

    A

    所以

    不但

    /

    如果

    B

    所以

    /

    C

    /

    因此

    不仅

    而且

    D

    因此

    不仅

    而且

    /

    A.A

    B.B

    C.C

    D.D

  •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的“自经丧乱少睡眠”,“丧乱”指安史之乱。

    C.古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分,比如“小弟”是谦称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或熟人。

    D.天干地支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已亥杂诗》中的“已亥”就属于干支。

  • 3、以下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第1.2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的第5.6两句真实写出了诗人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

    C.诗的第7.8两句运用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13.14两句写出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B.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短篇讽刺小说。

    C.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D.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             (2)毳衣炉火            (3)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乙】

    戊寅冬,余携竹兜一、苍头一,游栖霞,三宿之。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尽刻佛像,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山顶怪石巉吭,灌木苍郁,有癫僧住之。与余谈,荒诞有奇理,惜不得穷诘之。日晡,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复走庵后,看长江帆影,老灌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一客盘礴余前,视余。余晋与揖问之为萧伯玉先生因坐与剧谈。庵僧设茶供。伯玉问及补陀,余适以是年朝海归,谈之甚悉。《补陀志》方成,在箧底,出示伯玉,伯玉大喜,为余作叙。取火下山,拉与同寓宿,夜长,无不谈之,伯玉余再留一宿。

    (选自《陶庵梦忆·栖霞》,有删改)

    【注】①苍头:老仆人。②黥劓:古代残毁人身体的酷刑。③日晡:天将暮时。④补陀:即普陀山。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视余                    (2)伯玉余再留一宿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晋与揖问之为萧伯玉先生因坐与剧谈

    【5】【甲】【乙】两个文段都谈到了作者之“痴”。你认为两个文段中的“痴”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意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武均州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选自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 4 月版)

    [注]①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②悬知:推想。③寒食:指清明前三日,古人多在这几日扫墓。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洛阳)。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白发将军收复西京的伟业,歌颂老将军的雄心壮志与赫赫战功。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胡儿”要灭宋是痴心妄想。

    C.颈联中以“疾风雷”形象地写出中兴赦令会迅速传布到天下,安抚大宋臣民。

    D.尾联描绘诗人所见“驿路梨花”盛开的场景,表达了陆游对失地收复的喜悦之情。

    2如果武均州可以带一位水浒好汉去收复北方失地,以下两人,你认为推荐谁更合适?请结合《水浒传》内容说明理由。

    A.杨志 B.张顺

    我推荐(  ),理由: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汇报交流】

    竞猜活动后,九(1)班准备开展“走进小说天地”读书汇报会,计划邀请李老师参加。负责此项任务的小组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函。请你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我班将于明天上午九点在本班教室举行“走进小说天地”读书汇报会,诚邀您前来点评并观摩。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聆听您的拙见,衷心期待您莅临指导!

    2021年4月12日

    九(1)班

    ①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应改为“_____”。

    ②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请在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的选项。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感叹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好家风,需要绿我涓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子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子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注重家风,既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家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原文有改动)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4)良好家风的形成离不开长辈的言传身教,请结合选文和下面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长辈对你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对你产生的影响。

    【材料】傅雷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长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公益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3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是岁月的书签

    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②“孤身在外,遇到选择,不要从利益出发,要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出发!

    那是母亲的笔迹。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很少回去,即使偶尔回家,也不再带着一本书。可是,母亲依然记得她夹书签的习惯,依然记得在书签上给她留下温暖的只言片语。

    她从小就喜欢看书。那时常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看到哪一页,便夹在那儿。而母亲第一次在书签上写字,却是小学四年级时。那时她正看一本《安徒生童话》, 那一天正好看到《海的女儿》,回来继续看时,就见到书签上母亲写了一句:如果你是那条美人鱼,你会怎么做?那个晚上,她想了这个问题许久,她都为自己的想象力而惊讶。

    可是,她并没有告诉母亲答案,母亲也没有问她。后来,母亲就常在书签上给她留字,或是提出问题,或是提醒学习,而她,有时也会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母亲都会及时作答。这成了母女间的默契,平时说话从不说起这些事,而她也常常更换书签。

    读初中时,她迷上了琼瑶的小说,心中对那些童话般的爱情极为向往,【A】少女的心事也因此绮丽多姿,那么多的悄喜轻愁美丽而又无奈。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有些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年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念。那个晚上,写完作业,她打开那本《我是一片云》,看到书签上有字迹: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自从读初中以来,她极少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扰了,而母亲依然能看出她的心事,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她小小的温暖与帮助。

    然后的时光就匆忙起来,学习和繁忙,使得整个高中三年,她看书没有以往一年多。常常一本书没看完,便被扔在那里,渐渐遗忘。可是每当想起,重新翻看,依然能看到母亲的话,虽然隔了许久,却是温暖依旧。

    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她带了许多书回家。而没看几本,便被偶然发现的一件事扰得心思难静。有时想让心沉入书中的情节以忘忧,却是逐字看去,头脑中没有一丝痕迹。《百年孤独》只看了一小半,虽然每天都拿起,可书签依然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她在书签上写下了无数个孤独,那一天终于看到母亲的回话:我们一直在!

    她又换了一枚书签,写下:一切都是真的?隔了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拿起书时,看到母亲的话:是真的!可一切都在,我们依然,一直,一直。久久地凝望着那些字,心里便渐渐释然,是的,一切都在,一直。开学离开时,她拥抱了父亲和母亲,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举动。而父母的眼中,也闪烁着晶莹。

    然后是恋爱又失恋,沉默的日子里,以书遣怀,自制的书签依然,故乡却千里,再也没有那些字句慰藉无助的心灵。有一次,她给母亲买了件衣服,便把一把书连同夹着的书签一同寄回。过了些天,果然收到母亲寄回的书,书签上熟悉的字让她有要流泪的冲动:记住曾经的美好,走向未知的美好。

    就在这样琐碎的成长中,她渐渐地成熟,也学会了独自去面对。大学毕业后,工作,成家,依然离母亲遥远,看书的时候便越来越少了,【B】而那些温暖的书签,也是慢慢沉入时光的湖。只在偶尔的旧梦中重来,一枕的旧日美好时光。这次回家,也是为了散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她一时不知何去何从。而为了聊解途中寂寞,便带上本书,拿起书,就像从前般,随手做了个书签。

    此刻,在火车上,她的心里漾着暖暖的感动,就像少年时一般。而和遥远的从前,却又是不同的心境。大一那年的寒假,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1】通读全文,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将母女二人围绕书签所发生的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A 初中时向往爱情,母亲书签留言,给女儿引导、帮助高中三年,母亲依然书签留言鼓励女儿B

    【2】本文语言朴实真挚又意味隽永,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文章【A】【B】两处的划线词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A】处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分析,【B】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我选( )处:

    【3】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两点即可)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正值青春年华的同学们,生活中一定有一些温暖的记忆令你难以忘怀,一定有一些美好的情感成为珍藏在心底的财富,一定有一些成长的感悟启迪着你思考,一定有一些梦想带给你前行的力量……

    请以“我的青春里有什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⑴的直接作文;选择题目⑵的另拟题目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