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表判断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筑土墙用的夹版
C. 失其所与,不知 一同
D. 秦伯悦,与郑人盟 盟誓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箱帘(lián) 摧藏(zànɡ) 伶俜(pīnɡ) 窈窕(yáo tiǎo)
B.鲑珍(xié) 遗施(yí) 公姥(mǔ) 否泰(fǒu)
C.明月珰(chēng) 自缢(yì) 便言(biàn) 玳瑁(mào)
D.箜篌(kōnɡ hóu) 踯躅(zhí zhú) 葳蕤(ruí) 彷徨(pán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揉欲度愁攀援
C.砅崖转石万壑雷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诚挚/耸峙 佝偻/抖擞 卷轴/卷土重来
B. 剔除/孝悌 妖娆/缭绕 铜臭/臭名昭著
C. 灼热/茁壮 偕同/揩油 背负/背道而驰
D. 赡养/潸然 向隅/寓所 隐秘/秘而不宣
5、下列与年龄相关的称谓中哪一个表示的年岁最大?( )
A.茶寿 B.白寿 C.米寿 D.喜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香市
茅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是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上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①),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调“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座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②”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设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此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管。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票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的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
1933年7月
文本二:
成功地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铺排事实表现主题,是《香市》显著的艺术特色。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对比,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从来就是艺术创作中作家们所常常用到的一种极有力的表现手段。同一乡镇的“香市”昔盛今衰,前后迥异,孤立地看,难见深意,但两相对比,就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并能启人深思。农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尚且如此凄凉,使人失望,终年岁月的辛酸悲苦就可想而知了。读了这篇散文,在读者的心海里激起的只能是对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憎恶和诅咒的思想情绪。
《香市》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在散文创作中成功地创造和运用了窥斑见豹、大题小做的艺术手段,表现了30年代初旧中国的历史巨变。作者在《茅盾散文集·自序》讲过一段名言:“从来有‘小题大做’之一说。现在我们也常常看见近乎‘小题大做’的文章。不过我以为随笔之类光景是倒过来‘大题小做’的。”“我的意思是:大题不许大做,就只好小做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揭露在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下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这是个“大题”,但在白色恐怖下不能直言“大做”,只好“小做”。通过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小侧面“香市”昔盛今衰的变化来表现。这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选取、挖掘题材的艺术匠心。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香市》的第三个艺术特色。茅盾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而他的血液里还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他曾说:“我爱的,是乡村的浓郁的‘泥土气息’。”他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指出,“乡土文学”在描写“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香市》从题材、内容上看是属于“乡土文学”一类,完满地达到了上述要求,它通过对“香市”今昔巨变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朴素的色彩鲜明、有声有色、时代性很强的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节选自陆维天《“香市”昔盛今衰因何在》)
【注释】①蚕花廿四分:浙江一带方言,称蚕茧的收成为蚕花。这里的“蚕花廿四分”是希望蚕茧能有廿四分的好收成。②革命: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以后……不准举行‘香市’。”不仅表明重兴香市的时代背景,并且说明“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具有直接影响。
B.“香市”的场地被瓜分,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导致江南农村经济凋敝、破产的根本原因。
C.作为反映现代文明技艺水平的“南洋武术班”的表演,技艺高了,但是看客反倒少了,更加有力地深化了农民生活“今不如昔”的悲剧。
D.“香市”的主角由农民变为现在的小商人,表明只是采用“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的商业手段无法重兴“香市”,还得需要其他商业手段。
【2】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公安分局”和“蚕种改良所”具有象征意义,“公安分局”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蚕种改良所”象征着反动的军阀势力。
B.文本一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介绍故乡习俗和追忆儿时生活,而是以“香市”的今昔变化,揭示“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文本二)。
C.文本一通过“窥斑见豹、大题小做”(文本二)的艺术手段,生动传神、浅白直露地描写了“香市”今昔的历史变化及其原因。
D.文本二中“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在文本一中则是通篇“今不如昔”的整体对比,但其他对比似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遗憾。
【3】文本一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描写“香市”的?请结合文简要说明。
【4】文本二说,“香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乡土气息”在文本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石钟山记》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批评。
(2)《石钟山记》中说明世上没能流传下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石。
(4)《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_”埋下伏笔。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2)古代诗人常用“梨花”这一意象来代指美好春光,或者渲染浓浓乡愁,或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等。诗人岑参就特别喜欢运用这一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对词的一大贡献就是使用大量的军事化意象,让充斥女性柔婉之美的词有了昂扬的血性男儿之美,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最典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冉有说自己去治理一个国家,三年后达到的结果是“_______”,而“_______”则不是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亮上的神仙和动物也被乐声吸引。
(3)“沙漠”与“落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10、默写。(任选6空作答)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都门帐饮无绪,_______________,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3)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恶乎成名?(《〈论语〉七则》)
(5)胡未灭,_______________,泪空流。(陆游《诉衷情》)
(6)尽信书,_______________。(《孟子》)
(7)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十分秋色无人管,_________________。 (黄庚《江村即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洞箫之音使蛟舞妇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鸟鸣声、泉流声描写琵琶女所弹乐曲美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二首
朱熹
其一
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
其二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开篇借助于“寒雨”“荒庭”写诗人夜听寒雨、难以成眠、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B.其一中“万里”与“遥知”相对应,既写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苦,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
C.其二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有着强烈的自比意识,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
D.两首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时空上由此及彼,而且存在思维上的前后连贯性。
【2】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灵博之山,有象祠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粳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人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1】写出画线句中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2】唐朝毁掉象祠的原因是因为象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3】对第①段中“新之也,何居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新造这祠庙,是什么原因呢?
B.重新修正它,是什么居心呢?
C.新造这祠庙,是什么居心呢?
D.重新修正它,是什么原因呢?
【4】本文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本文先叙后议,已学过的高中文言课文也有类似的写法,请单一例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天问一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本,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在你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印记”?围绕它,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报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