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B.《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汉代开始,把《诗经》《中庸》《礼记》《周易》《春秋》称为“五经”。
C.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适当引述;感受力求深入;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总之,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
D.游记的三要素:一是所至,即作者的游踪;二是所见,即作者在游览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三是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它是游记的灵魂。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 归省(shěng) 酿酒(ràng) 玷污(zhān) 戛然而止(gā)
B. 冗杂(yǒng) 淋漓(lì) 溺坑 (nì) 销声匿迹(lì)
C. 臀部(diàn) 追溯(shù) 垂髫(táo) 此中人语(yǔ)云
D. 悄怆(chuǎng) 寂寥(liáo) 芼之(mào) 寤寐(méi)思服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白居易、柳宗元、韩愈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属“唐宋八大家”。
C.《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代表作有《野草》《朝花夕拾》等。
D.“记”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马说》等,但前者侧重于记事写景状物,后者偏向于说理议论。
4、在下面这没话的空白处填入几句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 “鸡声茅店月”——这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①月色窥窗②天将破晓时③周围死般寂静④醒来听到鸡鸣⑤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A.③①⑤②④
B.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③①⑤
D.③⑤①④②
5、卖炭翁
唐 白居易
(自注“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 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试赏析“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
6、默写。
(1)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5)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9)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 ,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1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12)《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3)《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________运动,世称“元白”,与______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子。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办案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通缉令上有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伍子胥因此急白了头,也正因白了头才蒙混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突出,甚至很夸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画像就与本人的相貌出入很大。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到牵连。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今朝教育收集;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奖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2】第②段中,“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句中“迄今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
【3】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相比,有哪些异同?
【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第⑧段“这些制度”,具体指文中的哪些制度?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或由特定的人带来,或在特定的时间发生,或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故事,都特别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特别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经历与思考。
要求:叙事完整,感情真实,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