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鹤岗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C.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时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D.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 2、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其中主人公是一位干瘦的老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 《归田园居》(其三)这首诗叙事、抒情相结合,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保持自己的清高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终生隐居的意愿。

    C. 雨果是法国作家,他愤怒谴责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焚掠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敬意和同情。

    D. 《阿长与<山海经>》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保姆形象。

  • 3、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作者本人儿时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依次是描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名句。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  

    A.卑(bǐ)     钢(zhá)      (diàn)    挑拨离(jiàn)

    B.开(pì)     (chuāng)   鱼(tiáo)    纷至来(tà)

    C.丰(shuò)   目(xuàn)     梁(háo)    级而上(shí)

    D.持(xié)   角(léng)      (juàn)   学半 (xiào)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2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八月湖水平, ____________。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_。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告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离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走进名著。

    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那时,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文段出自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国别)伟大文学家_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番茄。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们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果真,它还是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则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其他叶片保护自己,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植物会说话”的含义。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过去10多年里,科学家们认识到的所有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B. 马丁·海尔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

    C. 马丁·海尔从利马豆植株中选取4张叶片做实验,发现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

    D. 植物没有嗅觉神经,但出于生存需要,很多植物却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要求作文。

    成年后的鲁迅念着那夜的社戏与豆香,故土已远,但天真的童年时光不能缺席,那是他温暖的港湾;黄沙弥漫的陕北高原即使贫瘠,但昂扬的生命力不能缺席,那是汉子喷薄的渴望;理性地观察大雁,但欣赏的温暖眼光不能缺席,那是科学家的诗意大爱;纵一别后远隔千山,但知己不能缺席,那是天涯孤寂却仿若比邻的宽慰……不能缺席的可以是某种情感、某种品质,也可能是某个人、某段经历、某种风景等等,它们都会成为你生命中的馈赠。你的生命中也有这样的不可或缺吗?

    请以“ 不能缺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