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多读一些书,让自己多一点自信,加上你因了解人情世故而产生的一种对人对物的爱与宽恕的涵养,那时,你自然就会有一种从容不迫、雍容高雅的风度。
B.看到漫山遍野的油桐花盛开,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
C.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大彻大悟,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D.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当推向高潮时,又戛然而止,渐渐低回,让人回味无穷。
2、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文章叙述了“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B.《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德国生态学家,作者多用比喻手法描写大雁,文章的主旨是保护珍爱野生动物。
C.《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
D.《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所编,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代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来结构全文。
3、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_____。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A.世间许多人读书都追求数量,以多为贵
B.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元
C.多读则是荣誉,少读就是羞耻
D.少读不能算是羞耻,多读也不能算是荣誉
4、下列句子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托师傅他们从涯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B.反动派挑拔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C.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
D.其实我们这白蓬的帆船,本也不愿意和乌蓬的船在一起,而况并没有空地呢……
5、古诗词阅读
(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乙)《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出诗人所忧虑的不仅是身世之慨,更有忧国之思。
【2】两首诗都写到“风雨”,但表达的含义及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分析。
6、根据提示正确默写诗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体现了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比喻手法来表达与友人难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以下描述,依次写出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三个人名。
①他创作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但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82岁时他选择出走,最终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
②他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弱,生活的困难没有让他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③他是雕塑家兼画家,被迫为教皇服务,遭卑鄙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临终前还坚持创作,留下了传世杰作《哀悼基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中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2】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选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的理解。
9、作文
请以“教养,与我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