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撺掇(cuàn) 凫水(fú)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B.嘱咐(zhǔ) 糜子(méi) 脑畔(pàn) 屹立(qì)
C.羁绊(jī) 冗杂(rǒng) 亢奋(kàng) 晦暗(huì)
D.斡旋(ɡuǎn) 褪色(tuì) 争讼(sònɡ) 怅惘(wǎnɡ)
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B. 你对一位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C. 别人错打了你的电话,你说:“你打错了!也不看清电话号码就乱拨。”
D. 你对深夜仍在大声说话的邻居说:“不要讲话了,我们要休息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正文、结尾、署名、日期等部分。《傅雷家书》就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时对其生活、艺术进行指导的家信汇编。
B.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他认为“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C.《三国志》是一部较为完整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隆中对》即选自其中。
D.边塞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塞外风光、反应戍边艰辛的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即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我的莫逆之交,今天他有困难,我岂能袖手旁观?
B.恐惧是人类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要学会用勇气来针锋相对。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5、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调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目泪,孤舟一系故因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本诗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北冥有鱼》中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这段文字出自作品《______》,文段中“我”是______。这部作品是一本 ______的书,对于教育孩子,文中的“我”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______是第一位的。
8、灯 笼 草
杜怀超
①在梦里,我常见到灯笼草。
②这些在乡野上一直默不作声的植物,在我看来,就是油画上色彩柔和的静物,你看她一眼、两眼甚至无数眼,她依旧待在那儿,无风无月无故事,超然于天地间。如今,她越过都市芜杂与欲望的目光。坍塌了我内心的城堡,召唤我回到故土,回归自然,来到她的身边。
③我偏爱灯笼草这个民间的叫法,这似乎充满着血缘的亲近。我和她一样,都是来自底层的大地。曾经与灯笼草一样,匍匐着,从低处生长,向着高处攀登,一心以为高处是灿烂的神奇世界。所以,灯笼草在无人处发芽时,我们也开始长大;她长叶,我们也长叶:她开花,我们离开了老家。半米来高的灯笼草,一直就以这样的海拔在生长,由青转黄,由黃到红,直到大雪压境,她才化作乡村门梯上的红灯笼,继续照彻乡间的夜。而我们早已远离村庄,远离大地。以为从此抵达高处了。
④村里的老人常看着我们这些外出漂泊追逐的年轻人叹息,人再高也高不过三寸之草。
⑤ 此刻。我应了当初老人们的预言,和着那拐杖敲击地面的鼓点。回到灯笼草的身边。当我俯身低处时,才真正看清了高处,才悟透老人的叹息。灯笼草是属于乡村的,烙印着草根的血液,与城市无缘,她近着千年不变的步伐,踩着时间的节拍,一步步挪过殷商,挪过春秋,挪过唐宋元明清...而我与灯笼草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不信,你看这血脉。至今还是红色的呢。所以,人,不管你走多远,也终有一天会回到草的身边。
⑥走近植物,成为植物中的一棵,是我生命的幻想与渴望。哪怕就是这些贴着地面匍匐生长的草,最卑贱的草,最低处的草! 比如这灯笼草,她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不在意生存的环境,不在意花朵的硕大与微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她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⑦回到故土,回到自然的怀中,这已经是越来越多人内心的渴望。我们人与草,是有生命的基础的。如果扒开我们脏肿的皮囊,一定会有一丝自然的气息。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执着回到乡下的理由。在乡间,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聊天,终会有拨云见日之感。山水隐去,只剩下真淳。
⑧在田埂边,遇见一位老人,他安然地地倚着树干,抽着旱烟。把玩着一株灯笼草,喃喃自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
⑨见到客人,老人更是絮絮叨叨。曾经大地上到处是草。吃草,成了当时生活的主旋律。马龄菜、荠菜、灰菜等,曾都在铁锅与柴火的炙烤下走上青黄不接时代的餐桌。可如今呢,生活倒是富足了,但只有自己种的青货,接地气。接人气,吃上去神仙般爽心。的确,大棚颠倒了季节,反季节搞乱了蔬菜,在金钱的诱惑前,什么膨大剂、增长剂、杀虫剂、苏丹红、六六粉等一股脑地走进植物的生长中,人类在杀戮尽动物之后,又把手伸向这碧绿的植物丛了。
⑩在村里转转。我越发觉得老人的话富有深意。庄稼坍塌,河流消失,树木隐藏,村庄老去、空荡荡的村子,空荡荡的旷野,空荡荡的日子。就连那些鸡鸭们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而虫子们的叫声则如海啸般扑来。放眼四围,各种莫名的草正涌过来,是绿色的海洋,是碧绿的潮水,当然,这群野草丛中闪现着灯笼草的身影。
⑾灯笼草,带着民间的图腾,在大地上生长着。我为这个名字叫好! 当她再次覆盖大地的时候,也是生命回归自然的时分。我们就以草的方式,在四季的轮回中活出生命的亮光来。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述灯笼草的特点。(不少于三点)
【2】第⑧段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4】作者面对“灯笼草”,表达了怎样丰富的情感?
9、作文。
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要有真情实感,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