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阳江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比比皆是,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②三千年读书不外功名利禄,九千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③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节。④随着人类文明的迅疾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行色匆匆、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⑤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耿耿于怀那种云淡风轻、田园牧歌的生活。⑥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⑦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够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熟视无睹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的境界。

    A.第②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B.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节”。

    C.第④句中,“乡土中国”后面的逗号应移至引号里面。

    D.第⑤句中,“耿耿于怀”使用不恰当,宜改为“念念不忘”。

  •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南/冥者,天池/也

  • 3、下列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不独其亲。   亲:以……为亲,敬爱。

    C.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D.选贤能   与:同“举”,推举。

  •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为“五经”之一,汇集诗歌305篇,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社戏》提到的“小丑”“小旦”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滑稽人物、年轻女子。

    C.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作品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其代表作有《基地》《登勃朗峰》等。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②杜审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④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生动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澄澈透明。

    (6)《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游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写小石潭西南方溪水曲折而又时隐时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冷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名著《傅雷家书》节选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好孩子,安安静静地准备出国罢。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别怕天热,贪懒,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行前必须把带去的衣服什物记在“小手册”上,把留京及寄沪的东西写一清帐。想念我们的时候,看看照相簿。为什么写信如此简单呢?要是我,一定把到京时罗君来接及到团以后的情节描写一番,即使借此练练文字也是好的。近来你很多地方像你妈妈,使我很高兴。但办事认真一点,却望你像我。最要紧,不能怕烦!

    ①从上面节选文字中,你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傅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是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耐人寻味,深切感人。和一般的讲道理的文章比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2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 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 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 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柴静在《看见》中写道:在那个满大街都是白口罩的恐慌岁月里,那些关心别人、忘记自己的人,是最广大最普通的中国人,是直面病魔、值得铭记的中国人。在2020年春节的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了钟南山的国士担当,看到了建设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看到了白衣天使的医者仁心,看到了火速驰援疫区的子弟兵的雷厉风行,看到了无数个捐资捐物、助力疫情防控的闪光灵魂……在疫情特殊时期被隔离在家的我们,你又看见了什么呢?身边的亲人,身边的普通人,身边的生活小事,只要能触动人们心灵的,又何尝不值得你铭记呢?在这场疫情中,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又经历了什么?有什么值得你铭记呢?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受,以“值得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